最近选家具,约了宜家的设计师出图。按照我的“需求”,设计师帮我出了家具布置的效果图(CAD平面图)。虽然说不上哪里不好,总感觉缺少点啥,并没有让我直接下单的冲动。原本想着请设计师出图可以节约时间,但是感觉不达预期,我决定自己再去逛卖场。
卖场里那些大小不同户型的样板间吸引了我,与设计师的图纸相比,这里是实物的组合效果,非常直观。不仅可以感受空间的布局是否更合理,还可以拉开柜子、或坐在沙发上,或躺下来体验一下舒适度。适合自己的家具,直接拍下来 。
回家后,更是发现APP上还有一个场景购的选项,深得我心。根据自家的情况,浏览不同的场景(比如我关心儿童房该如何布置),看到这些场景内的方案,同样也可以直接下单。
相比设计师的图纸,这两处的体验反倒让我选了不少东西。
孩子的零碎东西很多,急需要很强大收纳功能。我不懂设计,想要合理的空间又想要节约时间,所以决定请专业人给出效果。但是实际上设计师给的建议,反倒不如看APP的场景推荐或者线下样板间的体验,带给我的启发更多。我想这是为什么呢?
1.设计师没有真正了解我的需求
我想要的是有较一定收纳功能的整洁的室内环境,给两个孩子设计一个兼顾学习和休息的房间。但是设计师基本按照我说的在做家具的摆放,真的是我说每个什么就是放个什么。虽然表面看,对方也是按照我的要求出了图,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设计而言,或者说我借她的手出了我想象的CAD图。实际上,就室内设计,设计师应该比我更专业。她如果更深入了解我的需求,再结合她对自家家具的了解情况,她应该提供给我几个方案供我选择,而不是花大量的时间沟通柜子的尺寸或者摆放如何。
2.设计师给出的设计成果没有体验感,没有下单的冲动。
设计师其实挺辛苦的,一直在那坐着调整CAD图。虽然她出了图,但是我并没有下单的冲动,为什么?除了刚才的需求因素外,另一个因素是我不确定这样的设计效果是否适合我家。
而线上的场景方案或者线下样板房的体验则完全不同,线上场景会给买家带了一种联想,“这样的布置我没有想到,很巧妙,感觉挺适合我的,这个我有点想要...”
线下样板房更进一步,将联想变为现实让买家来体验,增强了“这个确实挺适合我”这种感受,可以说加强了买家购买的心理感受。
宜家设计师的工作场所就在卖场,但是除了画图,她不会主动带领顾客去做体验,平面设计图既没有想象更没有体验,可以说硬生生切断(切断有点严重,至少是弱化)了家具与顾客的链接,本来近水楼台,反倒没有很好地解决最后100米的问题,感觉真是线下设计的巨大浪费。
这次的购物经历,让我联想到我的工作中,给我的工作也带来一些启发。(虽然是不同的行业,但是工作内容有相似之处。我的团队做软件咨询,基于客户的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并给客户交付软件成果。)
1.多跟客户聊需求,避免让客户说方案
挖掘客户想要解决的问题(需求),而不是问客户想要什么(方案)。有两个原因:1.客户提供的方案不一定最好,因为你比客户更专业,可以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方案,可以更有效做大单;2.即使是客户提供的方案合理,可以适当响应,但是要避免全盘接受,否则在客户那里就失去了专业性形象,对客户而言,你失去了心理期待,也就没有失去了专业信任。
2.避免跟客户直接介绍产品,多给客户创造场景,增强客户的想象空间
可以用同类型的案子给客户看,让客户产生感受和想象(“这个功能好像我也需要”这样的心理活动),然后在结合客户的需求快速搭建部分针对性的场景,增强客户的心理感受,促进下单。
最后,卖东西不是卖东西,卖的是买家的心理预期和心理感受,所以在卖货的过程,如何建设好预期,如何管理好买家的心理感受是非常关键的两步,如果忽略这两点,可能辛苦的工作并没有着地的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