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一个人坐飞机出行,旅途要花十个小时。身边是个大个汉子。这哥们如大力水手般的手臂霸占了两个扶手。你可能会心想,完了完了,碰上这种低素质的人坐旁边。
飞机起飞之后,这货一会就睡着了,鼾声如雷。你戴上耳机开始看电影,那鼾声还是穿过你的耳机敲打你的耳鼓。你终于忍不住,愤愤地看着那大脸,慢慢往拳头运气,好想用气功隔山打牛。可惜只能在脑海中不断模拟用铁砂掌在这家伙脸上左右开弓。
好不容易熬到飞机着陆,你打着哈欠,满脑草泥马,逃也似地下飞机,感觉坐了一个世纪的牢。
其实,你本可以有个愉快的旅程,至少不那么难受。在我们人生的旅程中,难免会跟不喜欢的类型的人同行。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上点忙,不过,你不会学会隔山打牛的气功。
关于安全感
我们的大脑里有两个跟决策有关的部分,一个叫理智脑,一个叫情绪脑。在某个时间,要么理智脑占主导,要么情绪脑占主导。理智脑侧重慢思考,喜欢三思后行;情绪脑则易冲动,感情用事。
杏仁核体是情绪脑的重要部分,是人体自我防卫体制的指挥部。杏仁核体会比理智脑优先接收到外部信息,并判断当前是否受到外界危胁。如果没有危胁, 杏仁核体则继续把信息上传给理智脑。如果确认有危险,则接管整个大脑,而理智脑则基本处于被架空状态,这时候我们就不能进行理性思考。
简化的大脑控制模型所以,安全感的高低基本决定了你的情绪好坏,你思虑是否周全。这里的安全感不仅仅是指人身的安全,还指你潜意识里“自我”的安全。
当你的"自我“的尊严受到侵犯,安全感就低;而当你的"自我“的尊严得到肯定,感到被信任,安全感就高。
当你认为正确的观点、信念或价值观受到挑战,你也会感到受威胁,安全感变低;反之,如果你的观点、信念或价值观得到认同,你感受的安全感就高。
当你碰上一个不喜欢的人,你感觉你的领地受侵犯,或者安全距离被侵入,安全感变低;你碰上一个符合你的审美观的人,你则可能感到愉悦,希望接近这个人。
遇上陌生人,你的大脑里发生了什么?
每一次你跟一个陌生人见面,这个控制本能行为的情绪脑就开始工作。因为对这个人不了解,情绪脑会发信号给理智脑:“小心,小心,前方可能有危险。”
这时候,理智脑还是会正常工作,能接收外部信息,然后分析判断,做出决定。
而一旦情绪脑发现到危险信号,则切断了让理智脑接收信息的大部分通路,启动自我保护机制。
在前面的例子中,在“你”与大个邻座相遇的时候,“你”的杏仁核体得到的信息是:一个大个子,一脸橫肉,臂粗如大力水手,且占了两个扶手。在潜意识层面,这个信息与“你”的对这类人的成见结合,“你”的大脑得出了这个邻座素质差的判断。随后因着你的这个判断,“你”的大脑可能会屏蔽所有这个人友善的行为,而只接收到他的符合你的成见的信息。邻座的呼噜声又验证了“你”的判断,这呼噜声影响了你的睡眠,终于触发了“你”的杏仁核体的自我保护机制,让“你”的愤怒情绪不断累积。
生活中类似这样的经历比比皆是。如果你还是学生,你可能会碰上“素质很差”的舍友;如果你已经工作,可能会碰上自私自利的同事;如果你刚结婚,可能你的婆婆正值“更年期”。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勇于面对,尝试沟通可能才是最佳的处理办法。
在与这些你认为三观不合的人相处时,让对方感到安全,有安全感,可能是建立良好关系的首要条件。
怎么让人感到安全?
首先,想让对方感到安全,先使自己看起来让人觉得安全。想让自己看起来安全,你要抛弃对对方的成见。从利益的角度,把观念从“以我的利益为先”(Me-first) 转到“以我们的利益为先”(We-first)。再以前面的例子来说,可能你来到那个大个邻座身边时,你的脸上闪过的一丝鄙视的神态,被他捕捉到了。他可能会心想,又是一个自以为是的家伙,有什么了不起啊,背个驴牌包,手拿肾十,崇洋媚外。这个鄙视的神态,是你潜意识中的成见造成的,你自己可能都没意识到。所以,以双方共同利益为先,不以貌取人,放下成见,以诚相待,才是正道。给对方一个真诚的微笑,伸出友善之手,并自我介绍:“嘿,你好,很荣幸能跟你同机。我是XXX。"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在两个人初次见面时,如果没互相打招呼,越到后面,就越不好意思再做自我介绍了。而互相认识的人坐在一起会感到尴尬。所以,下次出差,碰到陌生人坐旁边,主动点做自我介绍,让此后的旅程,互相都轻松点。
相互介绍之后,在两个人之间的成见之墙就分崩离析,你们也由陌生人变成熟人。如果他还是霸占着属于你的扶手,你就可以大胆地提出了:“X哥,你看,这。。。(指指扶手)。” 相信这哥们会恍然大悟地让出他无意中侵吞的你国领土。
其次,想让对方感到安全,要让对方感到受到尊重。把你的关注点从“我”转到对方,表现出对对方所说之话的兴趣,而不是让自己显得有趣。
每个人都有如一本书,当你表现出对这本书的兴趣,这本书就会慢慢向你翻开,展示其中的传奇故事。
有效的沟通不仅仅是语音上的沟通,还是视觉和情感渠道上的交流。所以在沟通过程中做出开放的身体姿势,适当保持眼神交流,在回应的话和语调上表现出你的肯定或同情,都能让对方感到跟你沟通很愉快。
如果能做到上面这点,你们就离成为朋友不远了。
大家下次看《朗读者》,注意观察董卿如何跟他人交流。
我觉得她深谙沟通的艺术,尊重他人已成她的本能。她身体会轻微往对方方向倾斜,笑意盈盈,表示出她对对方将要说的话的期待。她的语调轻缓,满含鼓励。在让对方开始朗读前,她的手势和引导的语气,则让人感到她对朗读者的信心。
旅途中碰上素质“差”的邻座,咋整最后,如果你想与对方有更亲近的关系,要让对方感到受关心和被爱。这已超出本文范畴,就不详述了。
我们可以选择三观相合的伴侣,但却不能保证有三观相合的伴侣的父母;我们可以选择同样理念的工作平台,却不能选择志趣相投的同事或上司;我们可以选择飞机的航班,却不能确定你的邻座女如西施,男似胡军。我们能做到的是改变自己的成见,尊重身边有瑕疵也有优点的同伴。
我们也许成不了像董卿一样的成功主持人,但却能像她一样发现身边的朗读者,让自己如星辰般照亮身边期待被尊重的灵魂。
参考书目:
NLP心理学指南(the Essential Guide to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作者汤姆·忽比亚等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