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五一”劳动节,央视播出系列纪录片《大国工匠》。该纪录片以热爱职业、敬业奉献为主题,讲述了八位“手艺人”的故事。他们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他们以工匠的名义,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从此传承匠心精神,一时间便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大国工匠》剧照2016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有媒体将其列入“十大新词”予以解读。
匠心精神被写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现代工匠精神是工业经济时代的一种产物,它是一种精致化生产的要求。这种精神源自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后,欧洲开始了宗教改革运动,出现两位著名的领袖人物,马丁·路德和约翰·加尔文创立的基督教新教,改变了过去人们鄙视劳动的观念,提出了“天职观”,认为人们的工作都是“上天分配之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神圣的。上帝考核的指标是“敬畏态度”,这是成为上帝“选民”的关键。
韦伯的著作阐述了“天职观”对资本主义精神的影响“天职观”的提出,使信众消除了功利意识和职业歧视。他们开始长期专注于自己的行业,心无旁骛。最后,他们做出了闻名世界的“瑞士手表”,出现了劳力士和欧米伽等名表;做汽车的,造出了宝马奔驰。很多欧洲的知名企业,都是源自这个时候,世代传承了百年之久,甚至是几百年。他们几代人,甚至是几十代人的兢兢业业,持之以恒的钻研,成就了现在的百年品牌。
瑞士名表代表了世界表界的最高成就同样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也产生了一大批具有现代企业精神的企业家,他们秉持“拼命赚、拼命省和拼命捐”的理念,成就了一大批世界级企业,比如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福特汽车等。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我们的近邻日本一直都是在学习中国,但是明治维新之后,迅速赶超中国。就是因为日本文化中有与欧美“天职观”相似的各安其分的思想。在日本虽然也划分阶层,但是每个从业者都要安于自己的本业。农民要好好种地,工匠要钻研手艺,官员要旅行公职等。所有日本农民可以培养出闻名世界的神户牛,制造出丰田汽车、东芝彩电、尼康相机和新干线火车等,日本现代的世界顶尖企业与这种民族的各安其分的文化有很大关系。
丰田汽车成为世界精益制造的典范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5000年辉煌历史的优秀民族,中国自汉代直到明清前期的几千年里,都曾领先于西方,是世界最发达的国家。自近代以来,中国的发展严重落后于西方,甚至是我们的曾经的学生,近邻日本有超过了我们。人们分析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就是说,因为中国人的基因里缺乏工匠精神,所以中国制造会落后于西方。
事实上是这样吗?不,中华民族的基因里不但不缺乏工匠精神,而且中国还是工匠精神的鼻祖。远在先秦时期,工匠精神就已经在我国劳动人民心中产生并扎根了。《庄子》一书中记录了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们找三个故事来看看。
捶钩者
《庄子·知北游》中记载了一个捶钩者的故事。
大马之捶钩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大马曰:“子巧与?有道与?”曰:“臣有守也。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钩,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长得其用,而况乎无用者乎!物孰不资焉!”
译文:一个打造带钩的人,年龄八十岁了,他(制作带钩)细微处不会有遗漏。大司马问他:“您有什么巧?有什么规律?”
老人说:“在下有自己所坚持的。在下从二十岁开始喜好打造带钩,对于其它事物都视而不见,不是带钩就不会仔细看的。这有用的(时间),占据了无用的(时间),因为长期在用,更何况没有无用的(时间)啊!还有什么方面不是为有用的事所使用呢!
这个捶钩者的故事,说明了成功的原因就是心无旁骛,专心于做钩才会出精品。
庖丁解牛
我们在中学课本里,大家都学习过“庖丁解牛”的故事。这个故事出自《庄子·养生主》。大家都很熟悉,我就不再重复具体内容了。这个故事说庖丁解牛的技术能够与礼乐相配,达到了乐舞表演的境界。庖丁自己解释解牛的过程,说出了“游刃有余”的这句充满自信的成语,动作完成后“踌躇满志”似状元高中一般。本人不喜欢杀生,按照佛教观点杀猪杀牛这些屠宰行业都是不应该被提倡的,说这个故事只是强调专心致志的重要。
庖丁解牛图轮扁论读书
《庄子·天道》篇记载了一个名叫轮扁的木匠与齐桓公谈论读书问题的故事。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方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
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问。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臣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译文:齐桓公坐在堂上读书。堂下有一位名叫轮扁的工匠正在砍着木头做车轮,他看见国王正在那里专心读书,不觉好奇心动,放下斧头,走上前去问齐桓公:“请问国王看的是什么书?”
“我看的是圣人的书。”桓齐公答道。
“圣人还活着吗?”
“早不在人世了。”
“那么,”轮扁说,“国王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
桓公突然变脸:“我读书,你这个做工的怎么能妄事议论呢!你有道理可讲出来,有道理我可以放过你;讲不出道理来,决不饶你的性命!”
“好的,”轮扁从容地答道,“就拿我制造车轮这行手艺来看,斫木为轮,要把轮子做得又牢固结实,又圆转灵活,就得有种极熟练的技巧。譬如辐条和车毂之间的榫接,宽了虽然容易插入,但松而不固;紧了虽然坚固,但无法插入,因此榫眼必须斫得不差分毫,要有这种功夫,只能靠长期的工作实践,才能养成应之于手的习惯。
这种功夫,我不能用单纯口授的方法传给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也不能不经过实习而把它承接下来。因此,我今年七十岁了,还得在这里做车轮。由此类推,圣人已死,留下几本书,也已成为过去的东西,难道国王所读的,还不是古人的糟粕么?”
庄子说这个故事的目的,主要是说不要读死书,还要去思考领悟,并且实际应用才行。当然,我引用这个例子不是来谈读书之道。而是说一项手艺如果要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是需要持久的修炼和钻研才可以达到。
工匠借自己做轮子的工艺来解读读书之道以上三个例子足以证明,工匠精神在中国由来已久,中国才是工匠精神的真正鼻祖。那中国工匠精神的历史这么悠久,为什么没有被传承下来,而现在反倒要跟西方学习呢?
这就要跟中国的文化传承有关了。中国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都是鄙视劳动的。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
译文: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傢,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民。”又请教如何种蔬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出去了。孔子说:“真是个小人啊!樊迟这个人!居于上位的人爱好礼仪,老百姓就没有敢不恭敬的;居于上位的人爱好道义,老百姓就没有敢不服从的;居于上位的人爱好诚信,老百姓就没有敢不诚实的。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四方的老百姓就会背负幼子前来归服,何要自己来种庄稼呢?”
樊迟向孔子请教农业知识,被拒绝孔子的弟子樊迟向孔子请教农业和园林之道,孔子不但拒绝回答,还羞辱他为小人。
孟子更是有一句广为传颂的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之于人”。也许孟子说这句话未必是歧视体力劳动,他可能只是客观描述了当时的社会现象,脑力劳动者是管理者,劳动者是被管理者,其实直到现在也基本是这样的社会现实。但是这句话基本为歧视劳动起到了强化作用。
社会精英阶层都以读书做官为荣,以劳动为耻。中国社会从此形成了“三教九流”的等级观念,不仅歧视劳动,而且歧视职业。出在上流职业的人趾高气扬,而出在九流末端的人常常被人看不起。这种职业歧视一直到现在依然很严重。这个从每年的高考志愿填报和职业选择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国考热”和“招工难”就是正反的例证。
国考入场情景严重的职业歧视观念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分工,中国最优秀的人才都流向了政府公务员和企业管理岗位,而大量的研究岗位、技术岗位和服务岗位,缺乏优秀人才。即使很多人从事了这些岗位,也是抱着临时凑合的心态,一旦有机会,还是往管理岗位跑。这样的价值观,使中国很难培养成一流的农民和工人、一流的服务员和面包师等等。
没有对职业的敬畏精神,中国制造就很难制造出世界级别的精品。我们现在必须破除职业歧视,要强化“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职业理念,引导认为成为各个领域的专家。
当然我们要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必须配有专业人士的上升通道,改变现在以行政级别为依据的唯一薪酬制度,建立多通道的职业序列。
中国是一个勤劳聪明的民族,中国从来就不缺乏工匠精神,我们欠缺的是平等的职业理念。现在匠心精神已经被总理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目前全国范围内的国企混改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国企混改为中国制造带来了希望我们应该由信心相信,在党中央英明的领导下,在我们不断导入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中,匠心精神一定为中国制造未来领先世界的精神体系,工匠精神必将成为中华民族振兴,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