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缺乏内在力量的七个表现~习惯回避

缺乏内在力量的七个表现~习惯回避

作者: 感恩遇见0331 | 来源:发表于2024-09-19 07:24 被阅读0次

5.习惯回避

第五个表现,叫作习惯回避。有一种人格类型叫作回避型人格。这类人在遇到问题时,本能的反应就是向内塌陷,隐藏和压抑自己的情绪。他们遇到问题,不是直接解决问题,而是回避——有了麻烦,回避;夫妻产生矛盾,回避;遇到不开心的事,回避。

那他们为什么会习惯性地回避呢?这是他们的一种自我保护。

书里讲了一个例子。有个女孩,她在很短的时间内连续跳槽换了三份工作,每次换工作的原因都是因为和其他同事格格不入,不能很好地融入群体。这个女孩就是回避型的人,不愿意面对与他人产生的真实联结。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习惯性的回避行为,要改变是有难度的,因为他的回避已经成了一种本能反应。

我们可以用三重脑理论解释回避行为。每个人都有三重脑,分别是理智脑、本能脑和情绪脑。理智脑位于我们的前额叶皮质,是我们理性决策的中心。通常,人的一个冲动或行动的念头是从本能脑产生,而做不做由理智脑决定。但是,冲动从本能脑产生传到理智脑需要一点时间,此时,情绪脑就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的情绪稳定,理智脑就能做出理性决策;如果一个人的情绪脑突然跳闸,理智脑就停止工作了。这就好比理智脑是冰箱,情绪脑是电路,如果电路电流超负荷跳闸了,那么冰箱就不工作了。

那为什么回避型的人的情绪脑特别容易跳闸呢?原因是他们的情绪容纳之窗过小。

什么是情绪容纳之窗?大家可以想象,你面前有一个方形格子,这就是人的情绪容纳之窗。当人的情绪都在这个容纳之窗内时,他的行为就都是理性的。但是,如果他的情绪突然跳出了容纳之窗,这时会出现两种情况。

人的情绪容纳之窗示意图

其中一种情况,就是他的情绪会向上跳到高激动区。人在这个区域,会出现异常的愤怒暴躁、咄咄逼人甚至动手打架。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他的情绪会向下掉到低激动区。有时两个人吵架,突然有一方站着不动、傻傻地呆着。这时,不是他涵养好,而是他的情绪掉到了低激动区,呈现出了一种木僵的状态。而容易出现木僵状态的人更多的是回避型。

那为什么会这样呢?从进化角度而言,身体产生僵住的反应,是很多动物躲避危险的本能。你看很多昆虫遇到危险时会装死;有的老鼠也会僵住不动;其中最可爱的是一种羊(田纳西羊),这种羊胆子特别小,一遇到危险或者谁吓它一下,就会四肢僵硬倒地不起。通常,动物突然僵住是出于躲避危险的自我保护。

知识延伸:田纳西羊,又称“昏倒羊”,因患有先天性肌强直症,受到惊吓或刺激时,会四肢僵硬而倒地。

那我们怎么避免情绪陷入低激动区,改变习惯回避的行为模式呢?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要拓展情绪容纳之窗。作者建议,可以找一个让我们感觉安全的人,比如心理咨询师,然后在跟对方交谈的过程中,尝试体验自己的情绪,表达情绪,接着在对方的反馈和安慰中,慢慢地扩大我们的情绪容纳之窗。

读后感言:

1.发怒也是逃避

当班主任这么多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去面对问题。每天都会和学生们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大有小,有紧迫的需要立即解决,也有重要但不紧急的。比如在自习课上,班主任如果看到自己班级的学生乱糟糟的,四处打闹。这时不妨尝试体验自己的情绪,大多数会有一种愤怒油然而生,撞击心门,想要爆发出来。这就是我们的情绪容纳之窗,跑到了高激动区。

我也有过多次这样的情况,时间长了就开始反思,学生乱糟糟的是因为什么?是我们的班级管理制度不完善,是我这个班主任平时管理严格,此时不能盯上靠上的时候,学生就不能自主管理。当我们尝试着去寻找问题的根源,问题的解决方法就应运而生,这股愤怒的情绪自然就消失殆尽了。

2.回避有时候并不一定是在问题发生的时候。

我们都听过亡羊补牢的故事,其实在羊没有走失之前,难道主人就不知道应该把羊舍修缮一下吗?我觉得他应该是知道的,但就是一直视而不见。

就像有些家庭的孩子在小时候就有了很多不良的习惯,家长不去纠正,更不反思提高自己,一味放纵,到最后完全失控,后悔莫及。前几天网上有一则男孩当街踢打自己母亲的视频,据说是因为男孩向家长要钱,家长不给,孩子就暴怒,对妈妈拳打脚踢,口出狂言。也许你会觉得自己家孩子的错误,不至于发展到如此地步。这个孩子的家长恐怕也一样,想不到孩子会有这样的表现,甚至于他孩子被抓到警局,他还会跟在后面去向警察解释,请求把孩子放出来。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我们会说,如果你不去管教,那么社会会帮你管教。他说的真到了这个地步,说明教育太失败的同时,家长对孩子的生命成长是极不负责的。

还有一个说法叫温水煮青蛙,就是我们在工作中不想去担任一些重要的、难活、累活,当然你在评优树先的时候就会靠边站。当然这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是一定程度上,你如果选择逃避,拈轻怕重,或者说愿意过那种岁月静好的生活,那么你就要接受岁月洗礼之后的沉淀。

相关文章

  • 重新审视“力量”

    力量分为两种: 外在:表现为行动力、做事的劲头 内在:表现为承载力,当内在力量起来时外在就为你所用了 以前我的内在...

  • 缺乏内在力量怎么办?

    缺乏内在力量怎么办? 对于修行者来说,没有内在力量的时候,暂时先不做内在功课,只是去安安静静的陪着自己的内在小孩就...

  • 重新审视“力量”

    力量分为两种: 外在:表现为行动力、做事的劲头 内在:表现为承载力,当内在力量起来时外在就为你所用了 三、五年前,...

  • 所有的改变都是“由内而外”地发生

    【书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内容】 1、培育内在的安全感,不再用外在事物的表现来判断自已的价值。 当我们对...

  • 浅谈回避型依恋人格

    有回避型依恋人格的人群,常常有以下几种表现: 1、回避型依恋的性格通常是冷漠甚至冷酷的,缺乏对生活兴趣和追求。 2...

  • 《心理治疗中的依恋》第六章依恋体验的多样性02

    2、回避/冷漠型依恋:不太显眼的隔离 回避型婴儿的典型表现是缺乏安全感型婴儿的灵活性和足智多谋。他们在重聚时的互动...

  • 应老师语录感悟

    别人说了一句话,立即反抗或辩解,还是自己内在没有力量,老是想要获得别人认同,究其内在还是缺乏自己的力量。反观儿子的...

  • 【安心成长09】亲子沟通赋能

    别人说了一句话,立即反抗或辩解,还是自己内在没有力量,老是想要获得别人认同,究其内在还是缺乏自己的力量。反观儿子的...

  •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没有看过听过这本书的内容,只是把这七个习惯概念性的印在脑海里。听樊登读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把七个习惯的内在关...

  • 书单

    1、有梦想但又有恐惧的,面临困境需要力量去扭转时:《秘密》《力量》《吸引力法则》 2、缺乏安全感,找回内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缺乏内在力量的七个表现~习惯回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cpwl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