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朝代兴衰看军事也看思想,延续了将近2500年的道家思想,足以支撑起成为春秋战国的文化思想事业,蔓延铺成这个时代深厚的文化内涵,它被清代纪晓岚称为“综罗百代,广博精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内容之一的思想,广博程度,上及君主治国之策,下至百姓处事之道。千百年来一直被后世沿用,产生深远影响。
《太极张三丰》可以说是道家思想内涵的影像式体现,片中满含道学,一本师傅送予天宝的《气功心法》便谓出了道家的思想核心。“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无欲无求,淡薄之志。养先天之气顺乎自然,定要去欲无求”“五根无法,万法自然”。这三大核心构架出了道家美学思想,当然,通过导演袁和平的汲取,也给观众呈现出了影像化的道学。
有无相生 相对而存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看来,现实届的有无、虚实是相互依赖的。动静、有无这样反义词相对的呈现,可以说是道家的相对论。《少年张三丰》中也正有这样意义的词眼出现,动和静、有和无、生和死。
导演在开片的主题曲中,就明确的给我们这样的词眼,动对静,除对乘,无情亦有情,在动与静这样一个相对动词下,是君宝悟道下太极的精髓,不倒翁之所以不倒,是因为他下面放着块铁,中正安舒,气沉丹田,铁是它构成部分中静态的存在,却也是因为有了这块静态的铁,他才不会静,被打之后左右摇晃,动起来,这里的动便是生于静中,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一个球的转动可以把周围的东西都弹开,但本身很稳定,球的稳定是他的静,弹开的东西便是动,又是动生于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水缸中的水是静态的,被君宝打下去的球是动态的,但无论他多用力打球,都会被水弹回来,是水弹出了按压进自己内部的球,同样的静生成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君宝抓住自然中的这一特性,并使之化自己为用之,将自身变为动静的出发体,以动制静。他的第一步是将静态的水化为动态的,从而利用动态的水的力击碎了静态的水缸,所以动和静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给以具有惯性力的不倒翁以一个更强的力,不倒翁击碎静态的墙,同时自身也化为静态;动静相依相存,君宝在《气功心法》中悟出的动静观正是老子思想中所体现的,他练就的太极最核心之处就在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便是从心静,不妄动,气需敛,神宜舒,不胡思乱想,做到了定,精神就能集中,目的就能明确,这样便能由定入柔,积柔成刚,最后达到刚柔相济,从而成就太极的核心“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心静而身动,君宝就是将动静集于自身,以静生动,以动制敌,才有了制衡天宝的能力
动静相依,有无相生,天地万物只有在有无,虚实的统一中才使得万物进行正常流动不息,才能承载道的运转不息,也才能焕发生命的气息。这里的有无是以宇宙万物为大背景的,是老子对于宇宙的探索理解,它是一个大的概念,关乎整个自然界以及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得以使用,“有”之所以能够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那是‘无 在起作用。在影片中,最明显的表现在天宝身上,但他的有无却坍塌沦陷,原因便在于他追求 有 时的急功近利,忽视了 无 的作用,他的无是对于自己欲望的过分追求 ,天宝刚出场,导演就将他的人物形象敲定,刚入寺,天宝便争着想当师兄,是为了满足自己对于身份等级的追求,偷学武功,争当四大武僧,是为了满足自己对在寺里地位的追求,进入俗世之后,他更加追求欲望的有,争名夺利,却因利欲熏心,急功近利,最终坠入欲望的恶河,毁掉自己的一生。化为真正的无。因无利去追利,有了利却失命,无中生有,有而化无。
其次是生与死,死即是生,生即是死。对这句话最深的印象是从道士口中说出来的,而在影片中,他也是如此践行自己的观点的,我们看到的是他的贪生怕死,以至于最后用假死换取生存,然而,这可能只是对于生即是死,死即是生的一种不标准化的理解,君宝由疯癫变正常过程中的那个故事才是真正的理解,枯树上长出新苗,树虽然枯了,但是另外一个新生命又开始了,新生是从枯死的树桩上长出来的,死生出生,象征的也是君宝重获精神上的新生的一个过程,这便是生即是死,死即是生。
涤除玄鉴 身心兼由
老庄相加,便是身心兼由,庄子美学是对老子美学的继承和发展,老子之静,便是要 涤除玄鉴 ,排除一切物欲和心智的干扰而现实对物的本质的观看,最终达至与物玄同的精神境地,影片以天宝与君宝为一对反差的例子去映合老子思想。
天宝因生之形质,有他自己心之 知,耳目口鼻之 欲,这种欲望推着他去追求自己的内心的想法,最终给他的本性加上了很多不必要的东西,使其丧失道德。天宝身上自然没有道家美学思想的体现,他更多的是世俗化的一个符号代表,世俗里的美善丑恶影响了他,从老子涤除玄鉴观来看,他并没有抛开自己的主观意识,从客观的立场上看这个世界,看自己,一直把自己的主观想法,主观意识当作主导,从而破坏了他德性的自然。天宝对于权力,地位,等级的追求,一直在慢慢扼杀 吞噬着他的德性,正是因为他对欲的追求 才逃不开自己心的束缚,达不到身心兼由的境地。
君宝是道家思想化人物在影片中的一个极致化的表达,导演几乎运用80%的时间去说明君宝的无知笨拙,无欲无求。从小到大,论功夫讲计谋都不如天宝,处处被天宝占便宜,自己还傻笑着接受吃亏是福,他口中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凡事以清心对待 ,当天宝去追求自己欲望已经进入军营时,君宝还在想着过回小时候吃个豆沙包就开心的不得了的日子,过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这种如同婴儿,赤子,愚人一般超越于文明理智和淫巧欲望而自然而然的体道生存,这样无拘无束,自然自由的生存态度恰和功利性 相对立。在于外人看来,他是受欺负的对象,人傻天真的标志,而在于他自己来说,这却是他快乐的源泉,自由的体现,真正的达到了静,做到了心斋。君宝弱化的主观意识,凸出他的客观性,站在客观的山峰上,他看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世间众生,他是为了佛笑楼的人去战斗的,是为了被压迫的世间百姓而去战斗的,他承担的社会责任都是为了众生,而不是自身利益,这也解出了他刚开头的疑问,少林寺人人都会武功,我们帮谁呀,如今世俗社会的人民就是他帮助的对象,君宝因无知而快乐,因无欲而快乐,因助人而快乐,他的心静达成了身心兼由的状态,就像庄子 逍遥游中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君宝便做到了老子涤除玄鉴与庄子的身心兼由状态。
无为之学 循规至名
老子 道德经 就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作为开始,足以体现这句话的引领核心作用,他的意思是说,人生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是可以掌握的,但并不是我们平常认识的那样。真正的名利是可以求到的,但并不是平常所认为的那种 虚名 。他所体现出的一个重要的道家思想就是无为而治,无为即无不为。
在这里想提一下,太极张三丰中的对于无为而治的一个比较小的点就是,两次他们被官兵追杀的时候,逃跑的过程中并不是因为速度优势躲过官兵的追杀,而是在那些官兵眼皮子底下逃走的,他们假扮契丹人,假扮佛像,成功躲过一劫,好像什么都没有做就轻松避难,但是,他们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做,他们的伪装也是一种方法,而且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这里,寻求找到一种有效的正确的方法就是无为,这就等于解决了事实问题,便是无不为。
君宝可以说是整部影片最后的赢家,一直在追名逐利的天宝的结局是死亡,而他一直追求的名的花冠最后却落在了君宝的头上,在这里 ,道德经的首句就完全可以用来解释君宝的成功和天宝的失败了,君宝正是正确认识了人生规律,才从人生的规律中求得了实实在在的名利,与天宝不同,天宝所追求的名利只是对于权势的追求,对于金钱地位的追求,是平常人们所认为的那种 虚名,而君宝得到的却是实实在在的人们对他的敬仰,这种名是作为他身上的光环切切实实影响到他所帮助的人们的。
无为而治作为道家最重要的一个思想之一,经常被后世沿用到各个领域,在历史上,汉文帝汉景帝最先沿用了老子的无为而治作为自己的治国之策,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也是他们正确政策的实施,文景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出现了多年来稳定富足的景象,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奇高的一个盛世。而到现在,无为而治的现实意义都仍是难以言尽的,有为是人类追求任何一事物的根本目的,而无为就是有为。
道家的美学思想虽然是对宇宙观,世界观的研究探索,却能为一个人的生存提供可行的方法论知道,正如君宝那样一个被道家思想符号化的人物,处处显露着道家的理念,道家的思想,走向了 名。同样,作为世俗的人,我们一样可以将道家思想渗入我们的生活当中,去自然而然的获得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