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是无为法,是良知良能的体现,修习大乘拳要从站桩开始。
现在要有一个新理念,就是把过去所的理念全部打碎,要不然过去的东西在心里会成为障碍。站桩不是熬时间,而是要站“对”。站对先从两个脚开始,两脚平横,平行站开,为什么要平行?如果外八字站,阳气虚了;如果内八字站,阳气就盛。内八字不行,外八字不行,要直着平行站。调到与肩同宽、心能平和又不失灵机的状态为合适;但也不绝对,有人宽一点,有人窄一点,都行。
接着是踝关节松开,踝关节一松,脚就沾着地了,人就有根了。不是五指抓地,五指抓地是人为的套路,一抓就死,有功夫后是自然形成的。松开以后跟树一样,树根不抓地,它是长开跟地合。树根没有钩,但它长开合着大地很结实。要长在地上,不是抓在地上。脚平着放在地上,最后有功夫了,就跟吸盘一样吸在地上。踝关节一松,脚的问题就解决了,身体与大地相合的问题解决了。
身体自身的问题是胯,胯松开,胯和踝关节要有弹性关系。胯越踝关节的弹性连接,靠膝盖往里合着上提到尾闾,这全是意不是力。合而不散,使它们合成一个东西。慢慢的能体会到双手用力时,力点是一个。两手打一个点对方就顶不住,如果两个点对方就能顶住。这已说得很细,明白后别刻意追它。两个膝盖有合的意思往上找为尾闾,尾闾往下找,合成一个,然后别丢尾闾与踝关节的合,底下就有了生机的东西,有生命活力的东西。中国传统拳术中有句话说,下节不明,失根拔跟,如果下节不明了,明眼人一看就能打你下节。中节不明,不能进退。上节不明,不能自顾。上中下三节要明确。
下节明确了之后,就是胯与肩的问题,腰松背开,颈项领着,小腹长圆,虚接实合,腰灵活了,全身成为弹性连接,身上要领全符合了。站桩就是培养这种状态!培养到什么程度呢?一直到没有身了,里面无形的东西要出来。练形求意, 让意活了,形没有了。一伸手,那个意挡不住!上领着往下沉,即沉而不失上领之意。自身的动静之机明确,拿动静之机,处处应敌。这是中国传统拳学!这是大成拳技术的资本。这样站桩就是培养技击资本。除此,那些训练动作形体变化的拳脚功夫,不是原地(不动只动)变化的上乘功夫。原地变化是挨着我身上直接就入你,不需要动作来解决。
站的过程中,最开始先感觉到没有肩膀,再感觉到没有胯,大成拳讲“肩胯”意思就是没有肩胯,无肩无胯,一抬腿一伸手就是,出去与回来都没有障碍。人体中枢最关键的部位,两肩、两胯和腰都没有障碍。无肩无胯,但是腰必须要有,腰领着松。没有手有意就行,不要把意注在手上,没有手,全身任何部位全跟手一样,挨到哪儿都是。不抬手,随时随地都可以站,没经历过的人看不出来。过去老拳家是拳拳服膺,一举一动都在状态当中,行、住、坐、卧不离这个。拳术生活化,拿着这个东西已应万物,不会做别的事儿把这个给忘了。过去老拳家蹲在地上洗面,别人都不能在他身后碰他。因为身上有了这种状态,第一个功夫就是本能反应,所以不遭偷袭是练拳的初步功夫。
腰背松开,胯上一圈的腹部松开,腰一活,大腿面松开,一边随着膝盖往下沉,一边随着意念往上提。提就是入,想脚入地就往上提,它们是一个东西。动静等观,一个东西。站的时候,身上哪里紧了,用意识观照让它放松。还有一个心法,就是“一直松放”!松着往出放,身上不留一点东西,不是练功夫,就是“松着放”。哪里紧了,用意识调整它松着散开。打人也是身体通道力量把人放出去。那时,身体实的变虚,空的通道变实,通过地的力量穿上来把人放出去。王芗斋说合宇宙之力,实际上打人就是大地、通道、对方、虚空力量贯通后形成把人放出去的效果。
形意拳说“练形求意”,就是通过这个形求那个意,求“意”的那个架子,有了意体,那就是“舍形取意”直接练意了,意是活的,让意成为主体,形不要了。这个过程是有变无,无变有。意成为主体之后,应敌时就可以定位,范围可以随“意”定,如果是形就无法定位。我把意识定位以后,你不知道,但只要你一入那个范围,我就感觉你已经接触到我,我开始打了。意的定位,是我控制范围内的,不能定在我达不到的地方。随着练习,意越放越大,范围越来越广,功夫也就越来越强。
面部表情要“笑”,要有活泼之机,过去老拳家脸上挂相,有人一“笑”全身一松就能打人,有人一“恨”全身一松就能打人,大成拳讲“似笑非笑”,松开,松开意才能出来。人在发脾气时就是跟自己较劲,全身紧张,心跳加快。“善战者不怒”,真正打人时不能有气,要乐着!普通人一乐就没精神了,所以练拳时“似笑非笑”,让意出来,精神贯顶。
髋关节、踝关节、两肩要松开,这很重要!身体平衡全靠踝关节,踝关节一松,胯一平衡,即使单腿都能站稳;如果不松,即便双脚站稳了也是硬撑。它没有根,全是肌肉力量拉着的平衡,不是松散着沾着地上。的。走摩擦步,如果站不住那就不行,因为踝关节不松,没有松到底就站不稳。靠全身肌肉撑拉,那就不行,神气出不来,全在身上捆着。神出不来,就不是!即便再有功夫也是硬来,不是这个。所以,要练对,不对不行!大成拳是全身无一处着力。
最初阶段,身体往前一点或往后一点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站住,不能绝对化。刚开始练时要保证要领正确,状态出来后,就练那个状态,要领就得忘掉,不能老想,老想心中就有挂碍了;也不能老想着“松”,就像失眠时老想入睡一样,结果是更睡不着了;如果哪里紧了,想一下松就行,练拳养成这种习惯才好。想完,松了,就保持着整体的一团生机。这种生机有弹性,跟水一样,能随能入;跟火一样,生生不息;跟风一样,能出能进。刚开始有形,后来无形,意就是这种东西。意识和身是同时出入,就跟提和沉一样,同时有东西提起来也有东西沉下去,二者同时存在,是一个东西。有人理解为“二争力”,腰以下是往下,腰以上是往上,这是不对的。腰膝一合,是一个东西,不能分了,所谓“二争”是整体的二争力,整体地向上,同时整体地向下。整体向下的时候,是提着向下;整体向上的时候,是沉着向上,全是整体的!这是第一步。检查腿对不对,就看有没有弹性,在弹性状态下就是对的。有弹性状态,又有弹性强度,就非常好!
体会腰松开,腰能活。两个人对抗时,如果蓄力来不及,拿腰可以蓄。二次击打如来不及收腿收拳,就拿腰转换,因为它是中枢,不用形来回转变,腰一变就可以,腰一活就有力。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用拳的时候,用上肢时,腰、背、胸、肩是散发力的源泉,用腿时也是腰、背、肩、胯。换句话说,人站着的时候,不是站在两个脚上,而是站在腰上,实际上,是腿长在腰上,从腰上伸出去两只脚,不是把身体放在两只脚上,就像转八卦一样,转起来是脚从腰出伸出去,不是脚自己出去带着腰走,一切从腰上出发,脚不是跟,腰才是根。形意拳下三节,根结就是腰,中结是腿,梢节才是脚。根节不在地上,一定在腰上。时刻想这个道理,身体会发生变化,拳就能进步!腰活,所以穿裆脚可以含着从胸前出去;腰活,掖着肩可以打人。腰不松,心就开不了。心不开,意就出不来。拳谚“练拳不活腰,终究艺不高”,这是指腰松开以后那种有生机的活,不是动作摇摆的活。练枪也一样,关键在于拿人的腰、使枪的腰。人如果没有腰,刀枪拿在手里也没用。
站一站,完了走一走。这个拳,站桩是一条主线,然后才有别的功法,试力、摩擦步等,试完力、走完摩擦步还回到站桩。做完试力、摩擦步,再来站桩,这时的桩又不一样了,试力与摩擦步修正了原来的桩,使之更加完善,无形中桩里面就有了那些东西。然后是推手,推完手以后,桩里面就有推手的东西。虽然说这个拳从头到尾都是一个桩,但桩跟桩又不一样,每个阶段都不一样。老一个桩站着不行,但第一个阶段就要这样站着,就是没有练其他功法。推手、摸劲之前,这个桩的基础要过关,有了这个桩才能更进一步装别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个桩的基础,别的功法一练,桩功没了,全变成那些东西,拳就练偏了。所以,练这个拳,光站桩不练别的功法不透,但是桩上没有功夫去练别的功法,也就不是这个拳了。到了最后,别的东西都融到桩里面了,行、住、坐、卧都成这样了。到那时,摩擦步,试力,用意识跟人接一下,就是桩。遇到外力,就调整桩。这就是王芗斋所说的“不动之动”境界。外在动时,桩里面有个不动的东西。打拳时就是动那个不动,拿着“不动”来打人。桩里面那个“不动”是静,手一动不是动手,是动里面那个沉静的、不动的东西。与人对抗,就是用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别人不知道,太极拳说,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形意拳,硬打硬进无遮拦。用里面那个东西硬打硬进,别人就顶不住了。那个东西就是纯技术!自身次序做对了,你硬来都行,对方根本用不上力。
走一走,放松!练拳不能认真,心里有就行,就是放,就是散,身体是通道,身上不存力,心里不存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