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说到情绪。情绪对我们影响很大的是负面情绪,情绪管理本质是对负面情绪的管理。负面情绪都有哪些呢?这篇主要说一下极易引发负面情绪(或者说负面情绪的载体)的小我。
一、小我
有一个被心理学经常提到的词是:小我(ego)。很多文章描述小我是我执,内在的自我(self)。它指的是小我极力膨胀我们人性中自我的一面,直到变成了我们注意力和一般活动的重心。因为小我的缘故,我们把自己看成是宇宙的中心,所有的事情都围绕着我们运转,唯一重要的就是我们自己。这种内在小我的膨胀,演化到一个不正常的状态——从童年时期最早的自私(egoism)行为开始,到随后社会中持续的自我主义。
《当下的觉醒》说:“小我是由思想和情绪组成的,你从一连串的记忆中获得了对自己的认同。” “多数情况下,当你说‘是’的时候,是小我在说话,而不是你……” “你是无法战胜小我的,你所能做的就是与小我建立良好的关系,让它最后能回到朋友的角色中。”
关键之处在于,“小我喜欢针对旁人和生活情境进行批评抱怨,并制造痛苦。” 这就是负面情绪的一种来源。
永澄老师描述小我的内容,挺经典:
刚刚出生的孩子,小我没有发展起来,所有都是积极主动的,比如刻意训练,从来不害怕失败,从来不会生气。等到2、3岁左右,一个基于恐惧,不断分裂成2个状态,小我、理性我。小我好像小狗一样,自小就牵着它,和它一起都在长大;小我有很多东西去喂养它,最喜欢的食物就是由恐惧形成的各种各样情绪(生气、害怕、失望、担心、郁闷、难过、怨恨、悲伤),用各种各样的不安全感去喂养它,它就开始不断地长大,当父母不成长的时候,父母更容易把这种思维方式灌输给孩子,小我会快速吸收负面能量、负面情绪去长大。
二、小我的表现形式
小我深藏在内心,在外部表现为常见的12种形式。
(1)没有充分感受事物
我们在小时候还没有学会语言之前,在遇到很强的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就被斥责不可以哭,不能去感受情绪,从小受限制,然后成为自己的习惯。在我们逐渐长大的过程中,我们不再去感受,因为认为感受就不理性的,以各种理由去抵制,这样负面的情绪还会停留在身体当中,就像一堆包袱,我们每天都在背着,影响着我们的人生。
要解决情绪问题,就是要充分的去感受,觉察。这是自我突破非常关键的一步。
(2)忽略自己的直觉
我们不愿意去感受,因此我们只相信自己的理性。然而,世界上很多事物(例如手机、电脑、艺术品等)在还不存在的时候,就是由于某个人在直觉中有了灵感,然后他们把这些事物创造出来。选择和谁结婚、购房、选择工作、商业上的重大决策……人们几乎每一项重要的选择都需要依靠直觉而非理性。
(3)指责/评判
我们几乎都是在指责、评判的环境中长大,指责社会、指责他人、指责自己。指责他人其实100%是我们不愿意去感受我们自己内在也存在被指责的事物,因为当我们指责他人的时候,我们自己会感觉舒服一些。
事实上,“当我指出你的缺点时,就是在暗示我没有这样的缺点,所以我比你优秀。”抱怨就是自夸,没有人会喜欢爱吹牛的人。
世界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我们所指责的内容其实是我们自己的一部分,反映出我们自己的问题,而跟我们指责的对象没有关系。接纳这些内容,让自己不断成长,并从中获得价值,这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4)逃避当下
我们经常活在过去的回忆,或者未来的梦想中,而不愿意面对当下的现实,因为现实让我们痛苦。有的人选择酗酒,有的人选择沉迷于网络游戏……通过各种方式逃避感受情绪。事实上,只有当下是最重要的。从过去的痛苦中学习到经验,从未来的梦想中获取力量,然后觉察到当下什么是最重要的。
(5)从外界寻找自己
我们在刚出生的时候非常依赖我们的父母,甚至感觉到他们是我们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有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我们就感觉到“一些事物失去了”。有的人一生都在从外界寻找自己,金钱、名望、豪宅、事业、肯定、接纳、尊重……以为没有这些自己就是不完整的。而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是完整的存在,不需要从外面寻找自己。我们只需要向内寻求,我们的内在拥有成功、快乐的所有资源。
(6)误把需求当成爱
如果爱我,就肯定我、送我需要的东西、陪伴我……其实这不是爱,而是需要。真正的爱是不带有任何回报的期望,而是一种无条件的给予。我爱你,可跟你是否爱我没有关系。我们的爱人、父母、朋友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没有必要要求他们的爱。
(7)抵制变化
对于生活,我们总期望是没有变化发生的,这其实是一种幻象,因为现实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意味着我们需要面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我们想要有把控世界的安全感。拥抱变化、享受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8)限制自我表达
我们很多时候不敢对别人表达自己,因为我们害怕被拒绝的感觉,害怕失去某些人对自己的认可,甚至不愿感受自己“登上顶峰”的孤独感。事实上,人们总有可能会拒绝、嘲笑你。当我们敢于自我表达的时候,我们会感受到来自自己内心的力量、勇气和创意。
(9)强迫结果
我的想法、我的意图、我要的结果……当我们执着于自己的想法的时候,我们就是在强迫结果,我们只依赖我们的理智。其实,当我们勉强促成一个结果的时候,真正的答案却是需要更多的时间才会出现。答案在该来的时候就会来,在还没有答案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是等待清晰。
(10)排斥他人观点
当我们太排斥他人观点,我们就听不到他人,身边就很少有愿意对我们说真话的人。所以我们需要发展自己开放的意识,考虑他人的观点,愿意接受他人的观点。当听到别人的观点的时候,留意自己的反应。
(11)制造解释/讲故事
我们经常依据自己的经验做出解释,但是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做出的解释可能是不同的。因此解释经常不等于事实,问题在于我们经常把解释当成是毫不怀疑的事实。
(12)过度反应
在极度的情绪反应时,我们会丧失我们自己是谁的感觉,当我们在情绪当中的时候不要做决定,因为这种决定往往是基于故事的表达,不是自己真正的愿望,往往最后让自己感到遗憾。

三、总结
小我的12种外在表现,其实表现了五大特征(永澄老师总结):自我保护与强化,推卸责任,逃避现实,简化思考,自我放弃。
这些小我的表现让我们极易陷入负面情绪中,负面情绪带来自我弱化的动机需求,使得我们的行动没有效果没有力量。成年人如果被小我控制,那就是巨婴。
管理情绪,就是与小我更好地相处,采用的策略就是上篇提到的觉察分离、期待管理、内心谈判。即当自己有负面情绪产生后,不管是通过动作、语言做出了反应,需要马上觉察小我的负面力量,将小我分离出来。小我背后也是期待(信念和认知),通过小我的表现找出负面信念。期待(信念)背后是某种角色或身份的意象,需要调用内心不同的角色进行谈判,让内在的自我取得平衡。
一个观点: 小我对应理性我,是负面情绪的载体或诱因。
五种特征:小我具有“自我保护与强化,推卸责任,逃避现实,简化思考,自我放弃”的特征。
12种表现:小我的12种表现形式。
一个方法:情绪管理三步法:觉察分离,期待管理,内心谈判。
专题系列文章:
系列1:基本行为模式
系列2:意识能量层级
系列3:关于情绪
系列5:关于信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