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心理学 | 如何跳出“阉割式认知”的陷阱?

心理学 | 如何跳出“阉割式认知”的陷阱?

作者: 我可乐加冰 | 来源:发表于2019-05-23 21:49 被阅读0次

    原创: 我可乐加冰

    文 | 我可乐cherry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吗?

    我们看到同样的事物,听到同样的语言,然后彼此交流?

    我们真的能够认清自己?认清他人?在平等的基础上沟通吗?

    答案是肯定的吗。

    就物理空间来说,我们的确生活在同一空间,但在精神层面,不一定。

    认知是人与人之间最基础的差别。

     

    1

    记得我的大学老师讲过一个实验,说把两个人和一只小白鼠的“脑子”做对比,结果反而一个人和小白鼠的“认知思维”比较接近。

    反而人和人之间的“思维”千差万别。

    我认同这个观点,认知层次不同,就是鸡同鸭讲。

    人和动物之间还能通过表情、手势进行交流,但人和人之间会因为思想的维度相差几个等级而无法沟通。

    如今,互联网带来了无数的机会,塑造了不少的新贵,每一个行业都在被改变或等待被颠覆。

         

    当下,我们缺的不是信息,而是认知。

       

    要想“认识自己”,先了解“人”的共性,然后确定自己是“人”,接着坦然承认自己当然拥有这些共性,最后才是逐渐弱化,而不是试图消除那些有负面效应的共性。

       

    每个人的大脑都有一套算法,是由从出生到现在的环境投射和自主意识共同进化而成的。

       

    认知有很多侧面,对于任意一个侧面,只要认知不同,看到的就是不同的东西,听到的就是不同的话,进而无法彼此友好交流,因为所有的交互终究是过完脑子。

         

    举个例子,挣钱看起来是一件不那么容易的事情,因为获取资源这件事永远都只能通过跟其他人竞争来实现。凭什么竞争总是你胜出?当你了解挣钱的原理,但别人还不了解的时候,你的赢面就大得多了。

    2

    人们常说,懂得那么多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道理是不是真懂了?

       

    多数人都喜欢看那些跟自己的固有思维一致的结论,因为这样的“肯定”可以带给他们愉悦的体验。

               

    但是,凡引发不了践行的,要么是并不真正认同,要么是没有真懂。

     

    我说过很多次,道理是最没有用的。

    你觉得很多人在跟你讲“你认为的大道理”。但我可以跟你说,这些都是书写者一步一步走出来的经历。

       

    因为道理无用而说出道理的人背后经历的血和泪。

    你又怎么体会一二?你说着“理解”太过奢侈。

     

    我不喜欢给励志或者动情的表述不加分辩地扣上“鸡汤”的帽子。

    有些道理并不会因为简单而丧失意义。

       

    比如不忘初心,看起来很虚,但身边就是有不少人,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并为此不懈努力。

       

    看到什么就划成鸡汤,可能只是为自己的懒惰和无能开脱而已。

       

    你眼中的鸡汤,也许就是别人走过的路。

         

    当你看到跟自己一致或者不一致的结论时,你是仅有情绪体验,还是有深度思考的参与?

         

    3

    有人问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难的事,泰勒斯回复:“看清你自己。”

    看清自己,大约是这个世间最难的事。

     

    而我们之所以没能真实地认清自己,也是因为比起真实的自我,我们更喜欢自我创造“另一个我”。

    因此只要是人,必然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

       

    这句颇具哲学味道的话,要理解也不难。首先,我们作为人这种生物,知识肯定是有边界的。这个毋庸置疑,因为我们的精力和寿命都是有限的,而且极其有限。

     

    人类到底是有多渺小无知呢?

     

    人脑的记忆力只有区区1个G,如果按照大数据来算,人真的不能算是统治世界的最高级的生物。

       

    25岁是流体智力的鼎峰状态。

         

    虽然了解自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各种蛊惑人心的言论大行其道,普通人很难通过一般的媒介读懂自己的内心,一个人要了解自己甚至比了解身边其他人还难,但是了解自己的回报十分丰厚。

       

    快乐、悲伤、愤怒、羞愧……而一旦人产生了情绪,就会为了维持或摆脱某种情绪状态而说服大脑将自己的真实意图隐藏起来,比如感受过快乐就想持续感受快乐。

    我们大多时候的认知是切片式的,是被阉割的。犹如盲人摸象,难以窥其全貌。

     

    一切的认知都从认识自己开始。

    世界虽很复杂,但千头万绪总有源头。这个源头就叫底层认知,对它的正向修缮是成长的关键所在。

    如果对这些概念模糊不清,那么就很难建立起严谨的通识知识体系,自然在应对很多问题时就会走弯路。

    4

    但有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成长确实是由一系列的不舒适构成的,所以不惧怕不舒适,或许是成长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

         

    我们大多数人的日常,三点一线,枯燥乏味。

    机械生活的确带来了表面规律。但副作用就是会逼人放弃一些角角落落的思考,对许多事情的反应和表达再也不像从前那样灵敏。发生在自己身上,像是听见蚊子哼哼,过了半晌才又痒又痛。

    王小波先生曾说,

    自从我辈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

    叔本华曾说,

    很多人非常向往艺术和科学,是因为他们想逃避日常生活,他们觉得日常生活粗俗而沉闷,使他们厌恶而绝望,他们希望摆脱反复无常的欲望。

    人最可悲的是明知道走下去是错,但还是得走,异常清醒地看着自己走向错误,承担后果,还得强颜欢笑走得漂亮。

    哲人之为哲人,就在于看到了整个人生的全景和限度,因而能够站在整体的高度与一切个别灾难拉开距离,达成和解。

       

    人包括看自己的眼光就会变得既深刻又宽容,在这样的眼光下,一切隐私都可以还原成普遍的人性现象,一切个人经历都可以转化成心灵的财富。

     

    实际上,一个人的文化底蕴应该在二十岁左右,甚至更早,就已奠基。

    写到这里想到的这个人就是对自己清醒认知中的其中一个。

    他就是叶藏。

    叶藏,是日本作家太宰治《人间失格》中的主人公。

    一个从小就能看清人世间的虚伪,所以一直把自己真实的一面伪装起来,迎合世界的人。一个在少年时,对世间清醒的认知的人。一个不想生活在虚伪中,却又因为自己的怯弱总是生活在虚伪中的人。

    少年时,对世间清醒的认知。这是太宰治在叶藏手记一的开头语。

    生活中,最怕遇到两种人。一种是对自己没有认知,也就是那种无自知之明的人,还有一种人就是对自己认知特别清楚的人。

    5

    大概是小时候很自卑。所以事情做不好,总会自责,会怪自己不够好。会怕否定。会怕不认可。

       

    反而因为天性敏感,察觉力强,别人的优劣看在眼里。但,好像天生不会捅破。不会直言他人之短。但会乐意真诚地赞扬他之优点,因为会这项技能,收获了很多朋友。

    现在不会太过妄自菲薄了。基本能客观的评价自己。

    想说23年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觉得是,自我认知。 

    我说每个人都是一座冰山,真正看不见的是在冰山下面的东西,特别是自我认知。

    所以如果是好的教育,它应该是去发掘、保护和激发这些看不见的东西。

    这也是为什么教育家从一开始就要践行“培养内心充盈的孩子”的理念。

    我希望我们在冰山下面是充实的、完整的。

     

    我们一直生活在偏见和立场的灌输之下,例如单一的学校教育。

       

    久而久之,我们就会习惯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事物。

    熟悉传播学的朋友,一定知道一条基本原则:对于任何事情,我们要尽量关注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因为事实判断是确凿的,能够达成共识;而价值判断是依赖于视角和立场的,可以有多种解读。

    但是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是相反的: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往往被有意无意地模糊了两者的局限,被预设了立场,然后打包、封装起来,喂给我们。

    6

    如何跳出“阉割式认知”的陷阱?就要了解,我们的认知,为什么会被阉割。

    这就是很重要的一点:因为构成我们思维的信息,从源头开始就是有偏差的。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给人贴标签,用刻板印象去评判别人。

    很多时候,这能帮助我们节省认知资源,提高决策和思考的效率。

     

    但要注意:这只是一种走捷径的取巧方式。

    如果你一直用这样的思维去看待事物、作出思考,那多少会显得有点「头脑简单」。

    那么,这会有什么后果呢?

       

    社会永远呈现金字塔结构。

    为了稳定大众,减少可能发生的麻烦,使社会阶层更牢固,让下层「头脑简单」,就是最好的策略。

       

    最好大家都老老实实上班挣钱,累了就用娱乐发泄情绪,挣了钱就通过消费再散出去,每个人都变成机器,只看得到短期利益,想着怎么挣更多的钱,过上「更好的」生活,没有精力和时间去思考。

    我们越来越依赖于别人告诉我们答案,指引我们方向,告诉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去生活。

    前段时间一直在看“经济学”的知识点,反复提到的“科斯”,早期他的文章也是遭到了业界的质疑,但长期事实案例反复证明,是世人误读了[科斯定律]他等了54年的诺贝尔奖。

         

    总之,别怕别人怎么说,如果你确定自己是正确的,就一定要克服难题。

    要相信“时间复利”的魅力。

    投资大师罗杰斯在给两个女儿12封信中写道:

    “每个人都必须独立思考,不可依赖别人。它是我从自己的经验中学到的教训。虽然我是你的父亲,但是我不能替你思考或替你做出决定。你需要设定自己的目标,想象自己的未来,找到自己要走的路。终究,你的成功与否全靠你自己。 ”

    的确,思考力反映了一个人对人和事物本质的慎思明辨的顿悟能力;能够看到隐藏在事物后面的真正本质,这种顿悟能力是人生的一大智慧,特别是在商业环境奋斗的人。

    美国耶鲁大学一位校长说过:

    如果一个学生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居然拥有了某种很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这就是耶鲁教育最大的失败。

    这话虽然难以理解,却道出了教育的根本,即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掌握思考的方法,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让学生成为思考的主体。

    艺术教育真正的价值,并不是培养艺术家,甚至不是提高孩子的智力,而是培养不同的思维方式。

    最终找到回答世界的答案。而思考方式会殊途同归。

    比如微积分,是牛顿和莱布尼茨分别独立发现的。牛顿是在研究力学过程中因为实验需要发现的,而莱布尼茨是在研究曲线切线问题时发现的。

    二者都是在解决一个问题,那么如何界定二者的抄袭呢?

       

    经过后人的不断分析和探讨发现二者是独立发现的,在表达问题的立足点本就不同。

         

    如果你问我「独立思考有什么用?」我会告诉你:

    “它没什么用。但如果你不想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真正面对自己的内心,你就有必要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

    不是世界变化太快,而是人性进化如此如此之慢……

     

    清醒自知本就是可贵的品质。

    人,如何才能过的有“意义”?

    我会觉得,他应该活成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里,有高潮有低谷,有驱动力有自制力,有

    诗有画有音乐。

    7

    如何“认清自己”呢,反而认清自身的阴暗面最难。

    荣格说,

    “理解自身的阴暗,是对付他人阴暗一面的最好方法。”

    我们最难做的事情就是直视自己身上的阴暗,因为无法解析自己,所以无法理解别人。我们总在盯着对方的瑕疵,却忘记了自己可能也是同样的黑暗。

    吞噬彼此理性的罪魁祸首向来是自己从自己思维出发的自保猜忌而推向的绝路。

     

    这是一个矛盾的时代。

    鲁迅先生说,

    “青年又何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着的,有玩着的,此外还多。但是,自然也有要前进的。”

    人群匆匆追星赶月,依然有人夜夜仰望星空。

    /完

    如果你喜欢本文,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关注我。

    心理学 | 如何跳出“阉割式认知”的陷阱?

    往期精彩回顾

    蝴蝶效应 | 把路走窄了?未尝不是一种出路。

    24岁教会我的24件“小事”| 你有想过你是谁吗?

    人生最大的谎言 | “什么年龄该做什么事”

    亚马逊鼓励员工离职创办快递公司,谁饮头啖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理学 | 如何跳出“阉割式认知”的陷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deiz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