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把《傅雷家书》又粗略翻了翻,其中傅雷先生对儿子傅聪的谆谆教诲真的令人惊叹。其中的教育可以说是全方面的,从做人做事,待人接物,理财工作,婚姻爱情,更大的当然是在艺术上的理解,在人格上的熏陶。大到从音乐、美术、文学到美学,都和儿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而小到他在弹琴时的一个动作,到送岳父的礼物,也都不厌其烦。
当然会有人觉得傅雷先生的这种教育方式过细,过于繁琐,少了些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这里并不是重点。我想说的是很多人都发现,在这其中,好似傅雷先生对于二儿子傅敏关注要相对而言少得多。在密密麻麻的信中,只提到了二子寥寥几处。而相对于享誉中外的大钢琴家傅聪来说,傅敏只是一名普通的老师。在社会地位与成就来说,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有很多人也为傅敏不平,认为傅雷先生确实是偏爱大儿子傅聪。传说傅敏曾经与父亲为了升学学艺之事争吵,遭到父亲抢白,认为他不是搞艺术的材料,只能去当一个老师。而且当时从实际情况来看,家里也确实难以再支持一个孩子去学艺术。也有说法说当年的傅敏,在艺术的禀赋上也并不输于其兄,若不是父亲的阻扰,也有成大器之可能。
后来的傅敏也听从了父亲的建议,做了一名普通的老师。由于父母和兄长傅聪的关系,在特殊的年代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而傅敏在其中展现出的,仍然是高尚与纯洁的人格光辉。对于父母与兄长,他心怀爱意,整理父母遗稿,讲述父母的教育理念,一派大家风范。
是否傅雷先生对两个孩子区别对待,我们也不过是外人,无法深入其中,了解更多。但在我们的身边,孩子多了,难以一碗水端平的情况实在也是数不胜数。
记得年少时候有个同学,父亲是我们的老师,在学校的门房里居住。她是老二,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不知为什么,她的母亲并未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而是一个大男人带着三个孩子为生。这个同学沉默寡言,成绩也很普通,长相也很普通。每天我们去上学的时候,都能看见她在屋子里做家务,做饭洗衣扫地,而那时候她也不过十岁左右。而她的哥哥,每天都在学校里疯玩,她的妹妹格外带有一种娇憨的气质。而看得出来,我们的老师也特别喜欢小女儿,总是和小女儿笑闹嬉戏。而那时,我的同学,都还在默默做着家务。
时过境迁,不知道那个沉默平凡的同学如今怎么样了。我只记得,在我们每个小孩子的小脸映衬之下,她的脸上总是带着一抹愁苦之气。
说到自己,一直都觉得父母对我很好,和兄长一样对待,无忧无虑。十几岁的一天,一个表哥忽然问我说,你觉得你爸妈对谁更好一些。我脱口而出,我和哥哥一样。
他却笑得意味深长,说还是对你哥哥好一点,因为他是男孩啊。
这句话好似一根针扎在我的心里,总是隐隐得疼一下。而从那以后,我也慢慢感觉到,的确好似是父母对哥哥更在意一些。
而年岁渐长之后,也渐渐明白,我也是他们心中的宝贝。但他们心中最重的,依然是哥哥。即便兄长顽劣浪荡,他们的心依然不变。
我无意去谴责任何的父母,他们珍爱着每一个自己的孩子,但是往往还是有先后轻重之分。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那些光照耀的少一些的孩子往往更敏感,更羸弱,更需要爱与呵护。而得到的,可能远远不够。
前一阵子看过一个文里说,最后照顾父母的,往往都是家里最不受宠的那个。
是啊,在家里生活在暗处的孩子可能未必能有最好的机会与支持,落于平庸,便守在了父母的身边。
而得到了更多支持与鼓励的孩子可能早已经远走高飞,成为父母更大的牵挂。
一个是平凡的实惠,像个小火炉温暖着父母的心。
一个是辉煌的荣耀,满足着父母的虚荣,装点着父母的面子。
我曾经问过婆婆,说为什么不让小姑子去上高中。
婆婆淡然地说,家里供不起了,已经有两个儿子在外面上学。
其实,婆婆是个要强的女人,总为自己当年因为特殊的时代而未能继续学业而遗憾。但她在儿子和女儿中间,依然放弃了女儿。
尽管我知道,她为了儿女,已经做到了一个普通农村女性能做到的所有。
如今,家有二宝,三宝的家庭也渐渐增多。
是不是,我们能给每一个孩子同样的爱与关怀,同样的支持与鼓励,同样的机会与帮助。让他们在成长的岁月里,都能真心得感到平等。
让爱的阳光都同样照耀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