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爸爸去哪里了?”电话的另一头,两岁儿子愣头愣脑的问妈妈;
“爸爸去上班了!等他回来了才有时间陪你玩”妻子安慰地回答道。
父亲节来了,提前一天回来家里陪他玩了一整日,下午的时候,妻子的电话突然响了,儿子突然间转过头向着他的妈妈,指着那个电话说“那是爸爸!”。
我拿起那个电话,假装按着接听“喂,你是爸爸吗?”
儿子才突然反应过来,意识到自己说错了,原来爸爸就在身边,就微笑的来了个熊抱。
那是因为条件反射,(因为工作的原因,时常不在家,所以也就平常只能通过电话和他们俩母子交流)。
每次听到电话响,他就会大声的指着那个手机“是爸爸!是爸爸!”。在他的幼小的潜意识里,爸爸只能是在电话的那一头,和他说话的那个声音。
2
有一天你长大了,你也成为了父亲,当角色换过来之后,你才深深的体会到,当年父亲那种寄托的心理,也同时出现在了自己对下一代的身心上。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一代都成了上一代人的心理寄托的载体,却忘了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遗传基因只能呈现出它的一部分,而不是完全的复制品,这样的因素决定了,它是不可能完全听从于你。
前天和朋友交流,他的一个观点我觉得很赞同--如果下一代把你当成了他最好的朋友,他可以敞开心扉的,和你诉说一切关于他的事情,那么你的教育已经很成功了。
然而那些翘着二郎腿,一条牛绳鞭指引着下一代的飞黄腾达;却没想到希望越大,失望也跟着越大!自己一滩烂泥,却希望子女 成龙成凤,瞎扯淡。
最后才发现,活好自己,才是给下一代最好的榜样。
3
“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很多时候,我们花很多时间在朋友身上。却舍不得一点点时间留给自己的子女或者父母。
然而到了关键时刻,那些所谓的猪朋狗友,却一个都找不到。真正和你一起面对的还是家人。
《当幸福来敲门》我们不仅看到克里斯面对失业,还因长期欠交房租被房东赶出家门,带着儿子流落街头,从纸皮箱搬到公共卫生间的种种困境。更让我感动的是他努力培养孩子乐观面困难的精神;父子俩相处的如同朋友般,注意到很多的外国电影都有这样的描绘情景。我们不由得惊叹,中西方的家庭文化教育的方式。
在古代中国“三纲”之一的“父为子纲”,要求为子的必须绝对服从于父母!这一思想引导了中国几千年的家庭教育,我们不由得深思。
2018.06.17
一块石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