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百合的《登池上楼》(谢灵运)

百合的《登池上楼》(谢灵运)

作者: 诗书优游的百合 | 来源:发表于2023-04-22 18:00 被阅读0次

            不知不觉中,我的诗词游浙江之旅已经进行了将近一年了。这一方面是因为浙江实在是一个被诗人们眷顾的省份,另一方面主要也是因为在这将近四年的诗词游中国之旅中,我越来越能领略这一路行来的风景和诗意,因而更愿意慢慢行、细细品了。在本期分享中,我要带大家来到我诗词游浙江的最后一站——温州,认识一下温州山水当仁不让的代言人、诗仙李白的另一个大偶像、山水诗派的鼻祖——谢灵运,读一读他的代表作《登池上楼》。

    谢灵运《登池上楼》赏析

    附:“诗书优游”诗词频道主播百合新年度频道介绍

    “诗书优游”平台、频道和主播介绍及百合的往期分享合辑

    朗读和吟诵的音频

    谢灵运《登池上楼》

            朗读、诵和吟都是在嗟叹和咏歌中体会诗词节奏和韵律的好办法哦!在吟诵中你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把所读的诗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同时切实感受诗词的美。不过,因为这首《登池上楼》是五言古诗,所以吟诵的音频里只有诵没有吟。另外,虽然提供了入声字和标平仄的模板,但要注意实际上有些诗句是不合律的。

            图中入声字是用一个小红点表示的,这个小红点藏在每一个入声字的右下角。你可以锻炼自己当侦探的本领,看看是否能很快找到。找到所有的入声字以后,就可以玩“标平仄”这个游戏:在所有的平声也就是的一声和二声上面画一横,这个符号表示平,不过千万要注意,有些一声或二声的字实际上是入声字,要标成仄声哦!然后在所有的仄声也就是三声、四声和入声上面画一竖,这个符号表示仄。如果你自己不会标也没关系,可以对着我分享的图片找到每一个表示平仄的符号,照着标在你的诗上就可以了。不过,我非常推荐你们自己挑战一下,然后再与图片对照。

    赏析文本

            不知不觉中,我的诗词游浙江之旅已经进行了将近一年了。这一方面是因为浙江实在是一个被诗人们眷顾的省份,另一方面主要也是因为在这将近四年的诗词游中国之旅中,我越来越能领略这一路行来的风景和诗意,因而更愿意慢慢行、细细品了。在本期分享中,我要带大家来到我诗词游浙江的最后一站——温州,认识一下温州山水当仁不让的代言人、诗仙李白的另一个大偶像、山水诗派的鼻祖——谢灵运,读一读他的代表作《登池上楼》。

            妈妈告诉我,说到温州,大部分三十岁以上的成年中国人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老板遍地,因为温州人特别会做生意,一旦他们把目光聚集于某个行业,便很快能拔得头筹,所以温州有着“中国鞋都”“中国锁都”“中国皮都”“中国塑编之都”等头衔。而且温州人做生意还特别具有开拓精神,全世界几乎每一个国家都有经营着各种大小生意的温州人,因而温州人被称为“东方犹太人”。大概正是因为“会做生意”的地域文化,地处浙江省东南部,东濒东海,南与福建省宁德地区的福鼎、柘荣、寿宁三县毗邻,西和丽水地区的缙云、青田、景宁畲族自治县相接,北和东北与台州地区的仙居、黄岩、温岭、玉环四县为界的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改革开放初期以“南有吴川,北有温州”享誉全国,是中国14个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还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东南沿海重要的商贸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也是长江三角洲中心区城市。除了经贸上的重要地位以外,温州还是中国数学家的摇篮、中国南戏的故乡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温州在夏商周时期地属百越之东瓯,这正是温州市简称“瓯”的由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划天下为三十六郡,温州地属闽中郡。东汉章和元年,温州为章安县东瓯乡,到了永和三年,东瓯乡被从章安县分出来置永宁县,县始于瓯江北岸,是为温州建县之始。不过那时温州这一代还很落后蛮荒,永宁县西犹兼处州地而户不满万。和浙江很多地区一样,温州的开发也是始于衣冠南渡,在古诗文里最常出现的温州的古称“永嘉”也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东晋太宁元年,朝廷析临海郡温峤岭以南地区置永嘉郡,这便是“永嘉”之名的由来。至于“温州”这个地名,则始于唐高宗上元二年析处州置温州。据《浙江通志》引《图经》云:“温州其地自温峤山西,民多火耕,虽隆冬恒燠”,意思是温州地处温峤岭以南,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润,所以称为温州。

            温润的气候造就了温州独特的自然景观,其境内有世界地质公园——雁荡山,“永远的山水诗、最美的桃花源”——楠溪江,“壶穴奇观、华夏一绝”——铜铃山,“中国第一高瀑”——百丈漈,“中国诗之岛、世界古航标”——江心屿,贝藻王国——南麂列岛,海上桃源——百岛洞头等等。

            景观的灵秀,历来得益于历史文化名人的渲染。说到温州最有名的自然景观雁荡山,可能很多人会想到中国第一旅行家徐霞客,他的《游雁荡日记》无疑是雁荡山最亮眼的招牌。人们根据徐霞客登临黄山时赞叹的“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引申出来的“黄山归来不看岳,三山归来不看山”,其中的三山说的就是黄山、庐山和雁荡山。不过,说到对温州山水的发现和吟咏,连徐霞客也由衷地敬佩比他早1200年的户外旅行家、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谢公屐”的发明者谢灵运。

            谢灵运出身东晋时期两大家族之一的陈郡谢氏,即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的谢家。他名公义,灵运其实是他的字,又因为袭封康乐县公,也被称为谢康公、谢康乐。谢灵运的祖父谢玄是谢安的侄子,淝水之战的前锋都督,母亲是王羲之的外孙女刘氏。谢灵运的父亲谢瑍“生而不慧”,在谢氏子弟中很平庸,但谢灵运“幼便颖悟”,所以祖父谢玄十分看重他,跟亲近的人感叹说:“我乃生瑍,瑍那得生灵运!”因为特别受家族的爱重,谢灵运幼年时被寄养在钱塘道士杜炅的道馆中,十五岁才回建康,故小名“客儿”。谢灵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江左莫逮”,堂叔谢混尤其喜欢他。

            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十八岁的谢灵运凭借祖上的功劳继承了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食邑三千户”,并依例被授予员外散骑侍郎的职务,但自幼养尊处优、生性高傲的谢灵运拒绝了该任命。义熙元年(405年),谢灵运出任琅邪王、大司马司马德文的行参军。原本就“性奢豪”的谢灵运出仕之后行事更加高调,出入“四人挈衣裙,三人捉坐席”,“车服鲜丽,衣裳器物,多改旧制,世共宗之,咸称谢康乐也。”车子的装潢鲜艳而美丽不说,他的衣着和玩的用的东西无不改变以往的旧样式,以至于世人都学他的样子跟着变,还都号称是“谢康乐同款”。

            当时东晋王室已经衰微,新兴的北府军势力中分为刘裕和刘毅两派。义熙三年(407年),抚军将军刘毅镇守姑孰,谢灵运担任刘毅的记室参军。刘毅镇守江陵,又让他当卫军从事中郎。义熙八年,刘毅起兵反刘裕,兵败自杀,谢灵运的叔父谢混也因与刘毅结党被杀。大概是因为谢灵运这时还较年轻,影响不大,刘裕也想拉拢谢家,所以不仅没杀他,还任命他为太尉参军。

            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东晋自立,谢灵运的爵位由康乐公降为康乐县侯,食邑也减为五百户,又出任散骑常侍,转任太子左卫率。谢灵运自视甚高,成语“才高八斗”就出自他的自诩:“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再加上他“为性褊激,多愆礼度”,常常有触犯礼法律令的行为,所以朝廷只把他当作有些才华的文人,而不是有学识才干的政治家。而他自己却认为自己是名满天下的大才子,“才能宜参权要”,因此经常愤愤不平。永初三年,宋少帝继位,权力掌握在大臣的手上,自认为有水平参与国家大政却不被赏识重用的谢灵运便在中间挑拨离间,诽谤权臣。司徒徐羡之等人便把他外放任永嘉太守,谢灵运因此才来到了温州。

            这次从中央官出任为地方官,意味着谢灵运的政治美梦被粉碎瓦解了,这对他个人的宦途来说确实是一个相当大的挫折,给予他的精神打击自然也是不言而喻的。因为对这一任职非常不满,他在赴永嘉太守任的路上顺道回了自己的家乡,盘桓数月后才不得已地去永嘉上任。到任后他也完全不问政事,只以游赏山水排遣心中的郁闷,并在一年后就称病回乡隐居。回乡后,谢灵运自行把自己的籍贯改成会稽郡,在那里修建房屋和庄园,和隐士王弘之、孔淳之等逍遥放纵,作诗为乐。因为文采华茂,受到当时的推崇,远近四方的人都非常仰慕他,他的每一首诗被传到京城,无论贵贱都竞相传抄。

            景平二年(424年),刘义隆登基为帝,调任谢灵运为秘书监。谢灵运这次又摆了两次谱才应召就任。上任后也仍是“既自以名辈,才能应参时政,初被召,便以此自许。”但宋文帝只是爱惜他的文才,“唯以文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而已。”谢灵运心中就又不满起来,常常推说自己有病而不上朝,只管修筑池塘、种植花树、移栽修竹,并且无休止地让衙门里的劳役服务于他个人。他还常常既不上书请示,也不请假说明就出城游玩,一走就是十多天,回来也是连个招呼也不打。宋文帝只好将其免职,又不想让他丧尽颜面,便暗示他主动辞官,于是谢灵运“乃上表陈疾,上赐假东归。”

            依靠着祖辈、父辈丰富的家底和深厚的人脉,谢灵运生活富足,奴仆众多,有上百名先人的门生故吏和他往来,所以称病回到家乡的他依旧是日以继夜地游玩喝酒、集会赋诗。因为喜好游山陟岭、纵情山水,谢灵运常常“从者数百人”,高调出游。但凡游山,必定要探寻最为险峻幽深的峰顶谷底,即便山峦叠嶂、沟壑纵横,也必会不畏险阻,伐木开径,游遍每一个他想去的地方。李白诗中写到的那种前后齿可装卸,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的“谢公屐”就是在这一时期发明的。谢灵运的出游甚至夸张到曾经让临海太守误以为是一股山贼前来偷袭的程度。他还在呼朋引伴出游喝酒时“裸身大呼”。为了自己的享乐,谢灵运也没少做“凿山浚湖,功役无已”的事,加上恃才傲物,看不起当地的地方官,所以与会稽太守孟顗结了仇。孟顗便借性格放荡不羁、对百姓多有侵扰的事上奏说谢灵运想谋反。宋文帝知道谢灵运是被诬告的,于是让谢灵运任临川内史。但赴任后他仍然如故,和在永嘉太守任上时没有两样,所以再次被有关人员弹劾。当时执掌朝政的彭城王刘义康于是派郑望生去拘捕谢灵运,没想到褊躁乏谋的谢灵运却把郑望生抓了起来,并且兴兵叛逃,产生了谋反之心。不自量力的谢灵运最终还是被捕了,廷尉认为“灵运率部众反叛,论正斩刑”。宋文帝还是惜才不想杀谢灵运,但在种种压力之下只得将其流放到广州。元嘉十年(433年),地方官抓住了几个盗贼,其中一个说有人要营救谢灵运。于是,谢灵运以“叛逆”罪被处绞刑,时年四十九岁。

            纵观谢灵运的一生,在政治上确实是非常失败。他数次归隐又数次为官,在归隐的时候想着“逐物”,在为官的时候又想“耿介”,总想能成为高官显贵参与机要,但其政治能力却实在无法支撑他的理想,其道德品格也乏善可称。他的死固然是个冤案,但也可以说是他因为他过于放诞不羁、恃才傲物,因而得罪人太多造成的。

            但就诗词创作而言,谢灵运是文学史上第一位将山水作为独立的书写对象加以描摹,全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他在既往文学作品写景经验的积累之上,创造性地将多重艺术表现手法运用在其山水诗的创作中。在他的山水诗中,山水是充满新鲜感甚至是陌生感的、或幽深或明丽的景观,他用精雕细琢的诗句为读者呈现出如同实景而又超越实景的诗化的“自然”。同时,由于谢灵运的山水诗以“言志”为旨归,因而自然山水又是他抒发情感的载体,总是蕴含着作者主观的情绪,由此形成了谢灵运山水诗独特的自然和人文韵味。后世公认,山水诗在晋宋勃然而兴其功首推谢灵运。正是由谢灵运始,山水诗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因而谢灵运被尊为山水诗鼻祖。

            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正是始于其在永嘉太守任上。

            前面说到,谢灵运出任永嘉太守意味着他政治美梦的破裂,对他来说是一个重大挫折,因此在永嘉的那一年他既感到压力又感到屈辱,精神上十分郁闷。尽管有《易经》和老庄的道理来安慰自己,实则在他内心深处一刻也不能忘怀这个重大刺激。对于自视甚高的谢灵运来说,区区一个滨海小地的郡守之职哪里是他瞧得上眼,值得自己去卖力尽职的呢?满怀着被排挤出京的愤恨和不甘,谢灵运决意做一个不负责任的官员,治民、进贤、决讼、检奸等郡守的主要职责他一概不闻不问,民间繁琐的事务他更是压根就不理,每日里只是纵游永嘉这一带的山水来排遣心中的积郁、满腔的愤懑和寂寞的生活。短短一年时间,谢灵运的足迹几乎踏遍了永嘉的每一个县,每次出游都十数天不归,而且他无论到哪个地方,都吟诗作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心意。“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经旬朔。”他常常被人提起的山水诗佳作《登池上楼》、《登江中孤屿》、《登永嘉绿嶂山》、《游南亭》、《郡东山望溟海》、《过白岸亭》、《登石门最高顶》、《晚出西射堂》、《过瞿溪石室饭僧》等都是在温州写下的。我本期分享选择的主题诗《登池上楼》就是谢灵运的山水诗中最负盛名的作品。

            这首诗作于宋少帝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初春。谢灵运从小养尊处优,生活却放荡成性,所以身体并不十分健康。政治上受到的沉重打击不但导致他心理上和精神上的郁闷,也影响了他的身体状况。在《过始宁墅诗》这首诗中他已经说过:“拙疾相倚薄,还得静者便”,可见踏上赴永嘉之任时他的健康状况已经不佳了。到了永嘉后的那个冬天,他长久卧病,至次年初春始愈,于是登楼观景,托物起兴,写下《登池上楼》这一名篇。题目中的“池”就是谢灵运居所的园池。先来把这首读一遍: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虬”是传说中有两角的小龙,“潜虬”就是潜龙;“媚”意思是喜爱,这里有自我怜惜之意;“幽姿”就是潜隐的姿态,这里喻隐士;“飞鸿”此喻有所作为的人;“远音”说的是鸿飞得高,所以鸣声可以传得很远;“薄”意思是迫近;“薄霄”就是迫近云霄;“云浮”指高飞于云上的鸿鸟;“栖川”就是栖息水中;“怍”意思是惭愧;“渊沈”指深潜于水中的虬龙;“进德”就是增进德业,出自《周易·乾卦·文言》“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拙”指不善逢迎,“智所拙”就是智力不及;“退耕”指的是退隐躬耕;“力不任”就是体力不能胜任;“狥”意思是谋求,“狥禄”就是追求俸禄;“穷海”意思是边远荒僻的滨海地区,这里指永嘉;“卧疴”就是卧病;“衾”指的是被子;“昧”就是“目不别五色之章”,“昧节候”指的是不明季节变化;“褰开”就是拉开,指拉开窗帘;“窥临”意思是临窗眺望;“岖嵚”指的是山岭高耸险峻的样子;“景”同“影子”的“影”;“初景”就是初春的日光;“革”意思是清除;“绪风”指的是冬日残余的寒风,《楚辞·九章·涉江》中有:“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王逸注云:“绪,馀也”;“新阳”指的是新春;“故阴”指冬天;“豳歌”指的是《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繁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萋萋感楚吟”出自《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索居”就是离群独居;“易永久”意思是容易觉得时间长久;“难处心”就是难以安心做到;“无闷”出自《周易·乾卦·文言》:“遁世无闷”;“征”就是证明。

            这首诗翻译成白话大致是:沉潜的虬龙,姿态是多么幽闲美妙啊!高飞的鸿鸟,声音是多么清亮辽远!我想要停留在天空,却愧对天上的飞鸿;我想要栖息川谷,却惭对深渊的潜龙。想要进德修业,才智却有所不及;想要退隐耕田,力量却又无法胜任。谋求俸禄,我来到这偏远的海边做官,卧病在床,整日面对著光秃秃的树林。每天以枕头被子为伴,浑不知季节气候的变化。偶然揭开窗帷。暂且登池上楼眺望。倾耳细听有那流水涌动的波澜,举目眺望有那高耸险峻的山岭。初春的阳光已经革除了残余的冬风,新春的阳气也更替了去冬的阴冷。不知不觉池塘已经长满了春草,园中柳条上的鸣禽也变了种类、换了声音。想起《诗经·豳风》里“春日迟迟,采繁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的诗句,怎不使我心中伤悲,想到《楚辞·招隐士》里“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楚歌,更是让我感慨不已。独居的生活容易让人觉得冗长而单调,远离人群让人难以安放躁动的内心。坚持节操哪里仅仅是古人才做得到呢?《周易·乾卦·文言》里所说的“遯世无闷”今天可以在我的身上得到证明了。

            《登池上楼》这首诗抒写了诗人久病初起、登楼临眺时的所见所感,描写了自然景物的可爱,抒发了自己官场失意的颓丧心情和进退失据的无奈情绪,最终表示了归隐的愿望。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前八句为第一层,写他出任永嘉太守的矛盾心情,懊悔自己既不能像潜藏的虬龙那样安然退隐,又不能像高飞的鸿鸟那样声震四方,建功立业,抒发作者官场失意的牢骚;中间八句为第二层,描绘作者在病中登楼临窗远眺所见到的景物;后六句为第三层,表达了作者思归隐的情绪。诗中成功地描写了初春时节池水、远山和春草、鸣禽的变化,显示出生意盎然的景象,但从全诗的思想情调来看却有些低沉。

            从“潜虬媚幽姿”到“卧疴对空林”八句为第一层,主要写官场失意后的不满与自己进退失据的矛盾心境。魏晋南朝时代权力斗争激烈,仕途风波险恶,因此士族文人都是既有进取之志,又有企羡隐逸之心,而诗人所面临的却是两者俱无所得的困境。诗一开头即由此下笔:潜游于水中的小龙是那样的适意自在,翱翔于天空的鸿雁的鸣声是那样的响亮悠远。“潜虬媚幽姿”一句喻深藏不露、孤高自赏的生活,“飞鸿响远音”一句喻奋进高飞、声名动世的境界;下面“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两句说无论前者还是后者,自己都不能做到,深感惭傀。四句中第三句紧接第二句,第四句远承第一句,诗意连贯而有变化。以上四句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自己的困境,但为何会这样并未交代清楚,所以又有后四句把前四句加以落实。“进德智所拙”谓进取功业,施恩德于世人,但自己虽有此志,却是才智不及,与“飞鸿”一句相应。这句实际的意思是说自己耿直守正,乃至受人陷害。“退耕力不任”谓退隐田园,以耕作自资,但自己徒怀此愿,却是力所未能,与“潜虬”一句相应。以谢氏的富有,当然谈不上“退耕力不任”的问题。这句实际的意思是说自己颇有退隐之心,只是为形势所限,无法实现。因为当时谢灵运如果拒绝赴任,就是公开表示与当权者对抗,极可能招致更大麻烦。另外,以谢灵运恃才傲物、褊躁乏谋的个性,我们也不难从他看似自我反省的 “愧”和“怍”字中读出心里的“怒”与“恨”来。下面进一步写自己于无奈中来到这偏僻的海隅,入冬后久卧病床,所对唯有萧索枯瑟之空林。这里诗人用“穷海”、“空林”的字眼来描述永嘉,也可见其牢骚之甚和愤懑之深。诗的这一层由虚入实,由远及近,气氛渐渐降到最低点。

            接下来自“衾枕昧节候”以下八句为第二层,写登楼所见满目春色。这也是全诗最精彩的部份。“衾枕昧节候”紧承前一句“卧疴对空林”而来。与欧阳修的“病入新年感物华”不同,谢灵运在卧病中没有觉察到已是冬去春来,这也自然而然引出了下面的“褰开暂登临”。“暂”谓短时间,有抱病强起之意。“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两句写出诗人对自然风光的敏锐感受和词句锤炼的精心。远处海水的波澜隐隐传来,在倾耳细听之际,令人虑澄意解;高耸险峻的远山参差耸立,于放眼遥望之中使人心旷神怡。诗人在病榻上度过了一个冬天,现已是初春时节了。他凭窗而坐,倾耳细听远处波涛拍岸之声,举目远望群山起伏之影。而瞩目眼前,是一派大好春色:“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新春的明媚阳光正在革除残冬的余风,春日的暖阳代替了冬日的阴冷。在用虚笔写出总体的感受后,下面“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两句转为近景的具体描绘。诗人从冬去春回的众多景象中选择了一个细小而典型的镜头:不知不觉间楼外枯草瑟瑟的池塘里竟然春草繁生了;小园垂柳丛中禽鸟鸣声也已变换。正是从池塘小园的变化中,久病的诗人突然意识到,外面已是一派浓郁的春意。这一段写景有声有色,远近交错,充满了蓬勃生气。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两句是谢灵运诗中最著名的诗句,曾引起很多人的赞赏,例如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二十九》曰:“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谢榛《四溟诗话》曰:“谢灵运‘池塘生春草’,造语天然,清景可画,有声有色,乃是六朝家数。”这两句诗甚至还引出了带有神秘性的传说。钟嵘的《诗品》中引《谢氏家录》曰:“康乐每对惠连,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但也有人提出这二句实在很平常,没有什么可夸耀的。究竟应如何看待,颇可稍加分析。

            乍看起来这一联诗确实很平常,毫无锤炼之功,所写景色亦并无特别之处。但首先,它很好地表现了初春之特征及诗人当时的心情。池塘周围,尤其是向阳处的草,因为得池水滋润,又有坡地挡住寒风,故复苏得早,生长得快,其青青之色也特别鲜嫩,有欣欣向荣的生气。但它委实太平常,一般人都注意不到。谢灵运久病初起,这平时不太引人注意的景色突然触动了他,使之感受到春天万物勃发的生机,于是很自然地得到这一清新之句。“园柳变鸣禽”则写柳枝上已有刚刚迁徙来的鸟儿在鸣叫,这同样是细微而不易察觉的变化。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敏锐的感觉,以及忧郁的心情在春的节律中发生的振荡。特别是“生”和“变”这两个看似平常的字眼,不仅使这幅春意盎然的图画有了动态感,而且也把诗人于登楼所见所闻在心中激起的惊奇、欣悦、兴奋、新鲜之感,准确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来了。生活在四季分明地区的我们应该也都不乏这样的体验: 在持续数月枯寂寒冷的冬天之后,某一日惊喜地发现柳树抽出了第一枝嫩芽,枯黄的草地又开始泛出淡淡的绿,风不再寒冷刺骨,带着阳光的温柔和明媚轻轻地拂过脸颊。谢灵运的这一联诗恰恰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写出了这种让人欣喜的春色,所以分外令人喜爱。再有,宋初诗坛以谢灵运其人为代表,有一种追求佳句的风气,而通常的佳句都以反复雕琢、精于刻画取胜。在这样的风气中,此种自然生动而富有韵味的诗句便显得特出。正如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所评价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世人多不解此语为工,盖欲以奇求之尔。此语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备以成章,不假绳削,故非常情之所能到。”

            最后六句为第三层。“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两句由登楼眺望春色联想到古代描写春景的诗,借用典故表示自己的感慨,情绪又转向感伤。“祁祁伤豳歌”的“豳歌”指《诗经·豳风·七月》一篇,诗中有“采蘩祁祁”等描写春景之句。按照《毛诗序》、《诗谱》等传统解释,《七月》是周公在遭受流言、出居东都以避谗害时作的,谢灵运用此典故因此而带有暗喻的意思,故曰“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的“楚吟”,指《楚辞·招隐士》一篇,其中有“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所谓“感楚吟”,是说有感于隐士的生活而有归隐之意。这两句回复到第一层的内容,但并非单纯的重复,而是表示要从困窘的处境中摆脱出来,决心走隐居的道路。接着“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两句,写隐居生活令人难以接受的一面,意思是离群索居的生活,使人容易感到岁月漫长,枯索无味,难以安心。这两句从诗意上说是指一般人的想法,并非说诗人自己,但在潜在心理上,这种被否定的想法也隐约透露了诗人自己的某种疑虑。谢灵运出身华胄,为世人所重,且骄纵自负,不甘寂寞,好表现自己,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对于他确非易事。但他在全诗结束两句说:“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以此来表明他归隐的决心已下。显然这里谢灵运把自己比作《周易·乾卦》里的大德之人,认为自己可以做到避世而无所烦忧。这样诗的情绪便从进退维谷的困境中解脱出来,以高亢的声调收结全篇。前面讲到,谢灵运确实在写了这首诗大约半年之后称疾辞职,归隐他在始宁的祖居,但他在隐居时显然并没有做到“无闷”。

            此诗以登池上楼为中心,抒发了种种复杂的情绪。这里有孤芳自赏的情调,政治失意的牢骚,进退不得的苦闷,对政敌含而不露的怨愤,自己想要归隐的志趣等等,虽然语言颇觉隐晦,却是真实地表现了内心活动的过程。诗人用了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郁闷:或是比兴,用虬和鸿的进退得所来说明自己的进退失据;或是直抒胸臆,诉说独居异乡的孤苦;或是以景写情,用生趣盎然的江南春景来衬托诗人内心的抑郁。而诗中写景部分与抒情结合得相当密切,并且成为诗中情绪变化的枢纽。对景物的描绘也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敏感,而这正是谢灵运能够开创山水诗一派的条件。

            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很明显的能感觉到它的语言有些深奥,没有那么流畅自然,句式缺少变化,而且因追求对仗而造成某些重复。相比起我之前分享过的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还有盛唐王维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谢灵运的这首名作显然还没有达到情景浑然交融的境界。但所谓“万事开头难”,谢灵运山水诗的语言富丽精工而近自然,追求细致入微的描摹景物,这对后世诗人诗歌语言及写景技巧都有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而他的山水诗追求骈偶对仗的这一特点一方面直接影响了稍后的齐梁文学,促进永明体的出现;另一方面又间接推动了近体格律诗的出现,为初盛唐山水诗走向律化起了应有的作用。正是因为有了谢灵运的开创之功,最终山水诗才能在唐代达到高度的繁荣。也难怪绣口吐出半个盛唐的李白会在多首山水诗中留下明显模仿谢灵运的印记,并自谦“吾人咏歌,独惭康乐”了。

    谢灵运《登池上楼》参考反馈题目:

    1.你知道温州吗?去过温州吗?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的温州吗?

    2.问问你的爸爸妈妈听过什么关于温州人做生意的故事或传闻。

    3.你能再给大家介绍一位陈郡谢家的名人吗?

    4.谢灵运是李白的大偶像,你知道李白在哪些诗中写道他或化用了他的诗句吗?

    5.你能再给大家分享一首谢灵运的诗吗?

    6.你读过或背过那些有名的山水诗?给大家分享一首你喜欢的山水诗吧。

    参考资料

    南朝梁沈约撰《宋书·谢灵运传》

    唐朝李延寿撰《南史·谢灵运传》

    林文月《谢灵运》

    张声和《谢灵运山水诗中的温州文旅史迹》

    毛若苓《初春的欣喜与愁思——谢灵运<登池上楼>赏析》

    陆亚萍《楼上尴尬人——读谢灵运的<登池上楼>》

    刘懋畴《泄为山水诗__逸韵谐奇趣——读谢灵运<登池上楼>》

    孙孟明《“池塘生春草”何以为佳_——读谢灵运<登池上楼>偶感》

    当然,还有各种百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百合的《登池上楼》(谢灵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dis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