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心麻花作品《温暖的抱抱》中,常远饰演的主人公鲍抱,从造型就可以看出,他对整洁和计划有着超乎寻常的执念。每次到女主宋温暖的家里,总会情不自禁地把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才能让自己感到舒服,绑都绑不住。
像下班回家这样的事情,每分每秒都要在他的计划之内;即使打算结束生命,也都叫好了灵车,做好了一切后事打算,才爬上楼,掐着点跳楼。
这部电影很多笑料、包袱都是来自于鲍抱这些追求近乎完美执念的行为。
艺术高于生活,却也来自于生活,正是因为电影的演绎夸张了我们的生活,才能让观众会心而笑。
静下来回想自己的生活,身边或许也有像鲍抱那样的人,甚至我们自己就是如此!
正如这次推荐的这本《无处不在的人格》的书名一样,像鲍抱这样人格障碍的人充满了我们的生活!别对“障碍”这个词产生反感,这样的“障碍”你我都有,只是程度不一样而已。
作者弗朗索瓦·勒洛尔、克里斯托夫·安德烈,是法国著名的精神病医生和畅销书作家,他们在本书中从专业的角度以亲自诊疗过的病例介绍并分析了12种人格障碍,提出了应对人格障碍的方法。原著在法国亚马逊同类书排行稳居前列,并翻译成十多种语言,拥有了广泛的读者基础。二人分别著有《冥想》、《幸福的艺术》、《静能量》、《艾克托寻找幸福之旅》等书。
我们要如何面对自己的“障碍”?
或许因为“障碍”这个词显得比较负面,就算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也不想承认自己存在着人格障碍。
但这本书需要告诉你的是,我们身上的这些人格障碍并不是我们自己主动选择的,人生不是开启游戏的过程,可以自助选择人物性格,我们谁也不会主动选择过分焦虑、过分冲动,过分多疑,过分依赖别人。
人格障碍是遗传性和教育、生活经历的混合产物,也就是说,人格障碍的存在是一种客观。每个人或多或少,或轻或重地存在人格障碍的问题,这或许就是人类的本性。
《温暖的抱抱》中鲍抱的强迫症就是遗传了父母的“优良”基因,鲍氏夫妇任何事物都要消毒,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计划,就连给孩子包饺子都要先测量下鲍抱嘴巴的大小,再根据他的嘴巴确定饺子的大小。
有这样的基因,又在这样环境成长起来的主人公有强迫型人格障碍就不奇怪了。
确实,大多数的时候,人格障碍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困扰,鲍抱就是因为自己的强迫症才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有些时候,这些适当的人格障碍也有优势。比如焦虑型人格的人会运用他的焦虑来防患未然,强迫型人格的人能有助于保证成品的质量。
战胜恐惧的最好的方式就是面对恐惧。所以,我们要接受人格障碍,把它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拒绝接受人格障碍对任何人都没有好处。很多时候接受人格障碍往往是引导我们改变自己某些行为先决条件。
我们的身体里住着几个自己?
希腊圣城德尔斐神殿刻着的那句“认识你自己”确实没错,人最不了解的就是我们自己,所以我们需要一面镜子来照一照。对照作者分析的这十二种人格,我都觉得自己或多或少都会有,至少是沾点边。
对照着算了下,我想我至少有其中五种人格的特征,我知道这些不同的人格特征目前还不至于需要治疗的程度,但在某种意义上而言,也是对我自己的一次警醒。
人类本来就是矛盾的综合体,就好像我们身体里住着一帮人,在某时某刻,他们的其中一个或者几个都会出现。就像《毒液》中的埃迪·布洛克体内的那个外星人,偶尔占据我们的身体,成为了另外一个人。
而这本书,就像一张地图,我们只需要按图索骥,寻找一个又一个不同的自己。作者在每一章后面都附了自测题,我们就是通过这些自测题,让身体里的每一个自己重新归位、分门别类。
但是,这并不是泾渭分明地区分,很多人格甚至混在一起。就如作者说的那样,我们既可能是焦虑型人格者也同时具备了A型人格者的特征。
知道了自己有时候为什么会脾气暴躁,为什么想要逃避,那么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有针对性了。
洞悉人格,方能自在生活
我家里就有一位焦虑型人格者——我的妻子。每当孩子感冒发烧,就非常焦虑,她甚至可以由感冒幻想出更严重的病来,更何况,我们家有俩孩子……
所以,有时候孩子生病,我反倒是不担心孩子的病情,更担心妻子的焦虑给家里带来的不安情绪,慢慢地,我也感觉被“焦虑型人格”的妻子支配,变得很焦虑。
应对焦虑型人格障碍的人,这本书不单单解释了形成原因,也给我们如何应对各类型的人格障碍提供了处理方式,其中方法,确实亲测有效。
社交作为我们人类的基本属性,使用得当往往能无往而不利,这也是近些年为什么一些性格分析学能大行其道的原因。
而《无处不在的人格》这本书恰恰可以成为我们在社交过程中的“词典”,我们可以参考书中对每种人格的应对方式。作者贴心地在每一类人格文末都附了和他们社交时应该做的和不应该做的事,并且当他们是自己的伴侣、上司、同事以及合作伙伴时,应注意的事项。
每个人的个性或许都不一样,但作为人类属性的人格为我们走入对方的内心开启了一扇门,也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
结 语:
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特别喜欢描绘一种情节:主人公掉到井底,在井底就那么呆着,当习惯了黑暗后,发现井底竟然有一道门,打开门,有一个通道,就是通向自己要去的地方。
这里的黑暗就是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以及我们自己,面对自己和他人的人格障碍,与其盲目地埋怨、躲避、自暴自弃,不如坦诚面对,在这些“无处不在”的人格里呆着,观察他们,了解他们,或许某天我们也能找到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面对自己的的那扇门,而这本书,或许就是打开这扇门的钥匙!
(本文部分图片均来自网络,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