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亲朋相聚,难免喝2杯助助兴让气氛更热烈,但总有人不光自己喝得嗨,连劝酒的招数也花样百出。我们常听到酒量多练练就有啦!仿佛这样就能从“一口倒”进化到“千杯不醉”,但酒量根本就练!不!出!来!的!那“练酒量”这件事为什么行不通?
“酒量”指什么?“酒量”是人在喝醉前能摄入的“醉”大酒量,了解酒精是如何让人“喝醉”的,就能找出“酒量”因人而异的原因。请随唐三镜胡星杰一起去看看!
酒精在体内如何代谢?
“酒量”大小与人体代谢、分解酒精的速度有关。饮酒后,酒精进入血液后,只有10%左右通过尿液或呼吸等排出体外,其余则随着血液到达肝脏进行代谢。
在这个过程中酒精会进行2次转变:乙醇脱氢酶把乙醇分解成乙醛和水,乙醛脱氢酶2(ALDH2)再把乙醛变成乙酸、二氧化碳和水,最终排出体外。
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可中间产物乙醛对身体的危害不容小觑,导致人在喝酒时满脸通红、心跳加速、神经紧张……肝脏中乙醛脱氢酶的含量越高,酒精被分解的速度越快,更不容易醉,酒量越好。但乙醛脱氢酶的含量几乎只与遗传挂钩,故身体分解乙醛的效率是由基因决定的,靠后天练不出来。

为什么多喝会产生酒量变好的“错觉”?
既然酒精的分解速率“天注定”,为什么我们还会觉得喝得越多越不容易醉?这是因为身体对酒精的耐受度提高了!耐受度高并不是酒精的分解速度加快,而是相同的酒精量,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变小了。
我们的身体在饮酒后的解酒能力并没有变化,但我们的身体,尤其是我们的大脑和神经却对酒精的敏感程度越来越低,让我们觉得自己“并没醉”。此外,人们对酒精的耐受度也会受身体健康程度、体质特点等影响,即使同1个人,“耐受度”也并不总相同。
例如心情好的我们的“耐受度”可能变强,空腹时变弱,这就是酒量忽高忽低的原因。不过,即使我们的“耐受性”提高了,也不能减少乙醛堆积对身体的伤害,一昧硬扛,受伤的还是自己。
唐三镜胡星杰提醒大家,亲朋好友相聚本来是件高兴的事儿,千万别为了拼酒而让自己每天都喝醉,也不要相信酒量是能够锻炼出来的,经常喝酒,就会形成“海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