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星海想吃鸡
■ 齐人
抗战初期,音乐家冼星海刚到延安时,条件非常艰苦,他是个南方人,吃不惯粗糙的小米饭,因而一度营养不良,浑身没劲儿。
他提出来说要保证我吃鸡,否则写不出作品,这让有关方面很为难。
他不知道,那时在延安要吃到一只鸡该有多难,就是有钱也买不到。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华侨领袖陈嘉庚率团访问延安时,毛泽东在窑洞里单独宴请他,餐桌上几乎都是素菜,加上玉米、红薯、小米饭。后来,还是邻居老婆婆看不过去了,把自己养的一只鸡杀了做成菜端了上来。
冼星海知道情况后,也很通情达理,从此再也不提吃鸡的事。
其实,当时的延安,对冼星海这样的文艺名家还是非常优待的,想方设法保证他们的生活待遇,他每个月15元薪金,而毛泽东、朱德每月只有5元薪金,林彪、贺龙、刘伯承几个师长每月4元薪金,士兵是每月1元薪金。
在创作《黄河大合唱》时,因为延安的条件很难吃到鸡,而冼星海又必须保证体力和营养,便只能退而求其次,想找点白糖吃,以支持高强度的工作。有关方面想了很多办法,为他买了两斤白糖。
1939年3月26日,冼星海开始工作,他盘腿炕前,他一边嚼着白糖,一边含着烟杆子,嘴里时不时吐出一圈烟雾,旁边还有妻子钱韵玲在熬红豆自制的“咖啡”。
就这样,在延安简陋不堪的窑洞里,连续苦战六天六夜后,大气磅礴激情昂扬的《黄河大合唱》诞生了,中华民族音乐史上的伟大作品问世了。
各级领导部门都很关心冼星海。
毛泽东亲自给他送去延安很难见到的派克钢笔和派克墨水;
李富春想方设法解决了他好吃糖的问题;
萧劲光送了他一间专门用于创作的窑洞和一筐蜡烛,还给他配备了通信员,照顾他的生活起居。
他也没有辜负各级组织的厚爱,在短短一年半时期里,陆续创作出了《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六部大合唱,两部歌剧,一部交响乐,几十首歌曲,为鼓舞根据地军民的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个期间也成为他一生创作的巅峰。
试想,如果当年对冼星海要求吃糖的“特殊要求”不予理会,或者指责他搞特殊化,批评他是追求享受的“臭毛病”,《黄河大合唱》还能诞生吗?即便勉强出世,会是现在这个效果吗?
平心而论,两斤白糖的确算不了什么,即便是在经济困难时期。但它体现了对人才的尊重和厚爱,体现了对知识和创造性劳动的肯定与鼓励,体现了领导者礼贤下士的宽阔襟怀和恢弘度量。
两斤白糖,如果给了别人,顶多是增加一些营养而已,而给了冼星海,就有了传世的伟大作品。
就像当时宣传部负责同志听到创作成功的消息后,曾十分高兴地说,两斤白糖换来个《黄河大合唱》,太值了!
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似有些夸张,可操作性不强,但“士为知己者干”,却是亘古不变的硬道理。
所谓“知己”,不仅是心理的理解和共鸣,也包括物质的支持和关爱,而舒心温暖的环境肯定会大大激发“士”们的创造力和工作效率。
因而,那些老是埋怨留不住人才、人才不好好干的老板、领导、头头,不妨扪心自问,你有没有营造一个感情留人,待遇拴人,事业吸引人的小环境,你的“两斤白糖”,是统统自己享用了,还是给人才分享了?
写到这里,不由想起一则新闻,博士刘某入职某高校后,发现原来约定好的人才公寓没了,过渡房不再提供,科研奖金被克扣,无奈之下提出辞职,反被该校索要138万元赔偿款,让他进退两难。可以肯定,如果这个博士是冼星海,绝对写不出《黄河大合唱》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