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链模式
对于一个事件,有一系列拦截器可以拦截/处理该事件,将拦截器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组成一个链,事件在链上传递,按顺序挨个由每个拦截器判断是否拦截此事件,如果不拦截,可以将事件传递给链中的下个拦截器,直到某个拦截器拦截事件或到达责任链尾部。
Android View的事件分发机制
View
的事件分发机制是典型的责任链模式,当触发一个Touch
事件时,Touch
事件从布局最外层的ViewGroup
开始传递,每个ViewGroup
都是一个拦截器,可以拦截Touch
事件,当ViewGroup
拦截事件后,它的子View
就不会收到Touch
事件,分发结束。
View
有dispatchTouchEvent()
、onTouchEvent()
这两个方法,和mOnTouchListener
、mOnClickListener
这两个变量,ViewGroup
比View
多了个onInterceptTouchEvent()
方法。
假设ViewGroup
A包含了View
B,当触发一个Touch
事件时,整个事件的传播流程如下图:
OKHTTP中的责任链
OKHTTP
的核心也是责任链模式,OKHTTP
定义了很多拦截器用于分步处理网络请求,下面是一些常用类及请求处理流程:
Request
类封装了网络请求,包括url、请求方法、请求头、请求体等信息。
Response
类封装了网络响应,包括原始请求、响应码、响应头、响应体等信息。
Call
类表示请求的过程,通过Call
对象执行网络请求的一系列步骤,RealCall
是Call
接口的唯一实现类,通过OkHttpClient
的newCall()
方法创建,通过Call
对象执行同步请求或异步请求。
OkHttpClient
是一个创建Call
对象的工厂,通常全局唯一,存放用户自定义配置,根据配置创建Call
对象。
Dispatcher
用于调度所有请求的请求过程,包含一个线程池,用于执行异步请求。
Interceptor
接口表示拦截器,它有多个不同功能的实现类,例如用户自定义的拦截器、用于超时重试、转换请求头、缓存、连接网络、真正请求服务器的各种拦截器。
一个Request
请求在拦截器组成的责任链上不断传递,任何一个拦截器都可以拦截请求直接返回响应,也可以对请求进行一定处理后交由下一个拦截器处理,直到有拦截器拦截该请求。如下图所示:
与装饰者模式的异同
相同点:
-
装饰者模式和责任链模式都可以有任意多个装饰者/拦截器。
-
装饰者/拦截器可以在最终处理的前/后添加自己的处理逻辑。
不同点:
-
装饰者模式必须要有一个被装饰者,装饰者装饰被装饰者,但装饰者的类型永远不变,比如你不可能把一个
InputStream
装饰成一个OutputStream
。而责任链模式是对事件的处理,重要的是处理的过程而不是返回的结果,可能没人处理,也可能返回一个其他类型的值,比如OKHTTP
的责任链接收一个Request
返回一个Response
。 -
装饰者模式中任意一个装饰者都会生效,而责任链模式中部分拦截器可能没有机会处理事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