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传统文化进校园,经典诵读进课堂——培训体会

传统文化进校园,经典诵读进课堂——培训体会

作者: 梦儿_7053 | 来源:发表于2018-07-22 15:58 被阅读402次
    传统文化进校园,经典诵读进课堂——培训体会 传统文化进校园,经典诵读进课堂——培训体会

    体会一

    这是有“超能力”的戴叔叔,昨天还在本溪做培训,今天又赶回葫芦岛组织培训活动,这样奔波忙碌“德高望重”的戴叔叔怎能不值得我们尊敬?

    同样值得尊敬的还有今天为我们做讲座的吴迪校长。撇开辗转的路程不说,单就整整三小时的培训,吴校长是多么全情地投入?甚至连一口水都没有喝!会场在六中报告厅,没有空调,只有吊扇,会场内座无虚席,环境可见一斑,但是,吴校长地投入也深深地吸引了与会的领导老师。偶尔爆发一阵掌声,偶尔情不自禁地拍照,录像。

    传统文化进校园,经典诵读进课堂——培训体会 传统文化进校园,经典诵读进课堂——培训体会

    体会二

    嗯,原来我也是得到过经典诵读之益处的代表啊!

    听说经典诵读的时间已经很久了,那时我大概还在读初中。舅舅在南方,是生意人,接触比较广泛,所以那时就知道王财贵教授的经典诵读。两个表妹都坚持做了,而我也只是由于记忆力好也跟着读了一些,到底还是未能真正坚持下来,只背了《大学》一书,至于《论语》《道德经》都是妹妹诵读时我陪着一起,背过几段而已。

    然而就这一篇,我记得也是实实在在受益了的。记得那应该是大学里某一年的古代文学期末考试,有一道关于德与才的问题,让我一下子记起了《大学》中的一段话: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也正是从那时起我对《大学》有了兴趣,在图书馆看到南怀谨先生的《原本大学微言》特意借来看。

    正如吴校长所言,虽然只读不讲,但是孩子们会理解的。吴校长举的例子:一位妈妈带着孩子回老家,进屋就说:“妈,我们回来了”,孩子说:“妈妈,你做到了出必告,反必面,你真棒!”

    而诵读经典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浸润的过程,听了一上午的培训让我更加坚定了带领孩子们诵读经典的决心,这也是一个小火苗,希望能够在新学期开启燎原之势!

    传统文化进校园,经典诵读进课堂——培训体会 传统文化进校园,经典诵读进课堂——培训体会

    体会三——贵在坚持

    今年在读的经典有两部,一部《大学》,跟着明月老师句读《大学》,现在已经能够熟练背诵,每天在群内语音打卡。另一部是《论语》,双管齐下,一边跟着舅妈句读读法,每月一篇,月底包篇背诵,已经读到第五篇,一边跟着戴叔叔诵读,读到第八篇。每周一篇,读一百遍,每天语音打卡。

    句读读任务轻,每天几段,语音打卡,基本没有特殊情况都坚持下来了。而不得不惭愧的是《论语》一百没能很好的坚持。尽管每天打卡不会忘记,但是也经常读不够一百遍。一二两篇会读会背,凭借最初的三分钟热血都读够了一百遍,所以到现在也没有忘记,仍然可以包篇,从第三篇开始就不能很好地坚持每周读够一百遍了,有时每天读三五遍,有时读十来遍,但是最后总数都未能补齐。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理由,但是,我想如果真的去做还是可以坚持到底的。所以从第六篇开始又能够每天坚持认真读下去,还不够的部分刚好利用假期补齐,并更好地包篇。

    我想《大学》之所以背的好也是因为读的多。以前自己读过,背过,后来又带着学生读,现在又自己读。每天给孩子喂奶时坚持背给宝宝听,从《礼运大同篇》开始到《大学》止,现在为了巩固《论语》,每天把一二篇也加进去了,到第三篇有些卡,还不能完全包篇,所以,还要努力!

    传统文化进校园,经典诵读进课堂——培训体会 传统文化进校园,经典诵读进课堂——培训体会

    体会四——认真做事,静待花开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而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一粒种子。或许有人说我们已经长大,那姑且把自己比作绿箩吧,无论是种子还是绿箩,都需要成长。

    种子埋在土里,需要细心地呵护,精心地培养,然后慢慢地等待花开,只是有的早,有的晚。

    而作为绿箩的我们同样也可以选择更好的生长方式。

    传统文化进校园,经典诵读进课堂——培训体会 传统文化进校园,经典诵读进课堂——培训体会

    可能是贫瘠瘦弱的,也可能是饱满圆润的,只是需要丰厚的养料。

    而读书,就是最好的养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统文化进校园,经典诵读进课堂——培训体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dol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