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课的一大特点是,在预设之外,常有惊人之举、临时之兴,故课堂上往往风生云起,学生时有意外之喜。
今日讲《美丽的颜色》,这一课本在宁安听肖培东老师上过,但记忆似乎出了故障,当时讲了些什么已杳无踪迹。无奈,细细备课,寻找自己的解读之路。
人物传记,人物形象依然是核心,于是,此文重点人物居里夫人的形象当是课堂研读的中心内容,继而自然是塑造人物的方法。与小说、散文不同,传记对于人物的塑造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且尽量让人物“自行”展现他们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等。而且,传记不需要对人物做细致入微的描摹,只要记录典型语言和重要行为就可以达到想要的效果。当然,此种记录又不同于流水账,无需巨细靡遗,而是有选择地进行筛选,在事实的空隙间还可加以想象。
传记笔法已明,《美丽的颜色》是否与之相应?梳理一下内容即知。文章涉及到的材料有工作环境、工作条件、工作状态,以居里夫妇工作为核心进行选材,这个工作就是在夫妇两人在棚屋中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四年时间很漫长,如何选择重点内容记录?作者抓住工作中的几个镜头,这是很有效果的一种写作传记的方式。人物自己展现言行,作者如同摄影师,把镜头一点点推开,于是,四年中主要事件便一点点露出“面孔”。
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概括居里夫人的形象,然后让学生到文中去找到对应的内容。这种方法是我惯常使用的,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就是对于人物分析的一种基本技法。然而,学生找内容,品词语,说形象,时间长了,我忽然觉得有点单调和无聊。如何调动学生兴趣?在我看到“阅读提示”中的“镜头”一词后,就有了主意。我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是个导演,要拍一个微电影《美丽的颜色》,那么你会选择拍摄哪些镜头呢?学生顿时来了精神。以下是学生的部分发言,我 摘录如下:
1. 镜头中要有一间残破的小屋。
2. 居里夫妇在屋子里忙碌地工作。
3. 居里夫人一边做饭,一边观察实验。
4. 居里夫人费力地搅动实验材料。
5. 夫妇两人疲惫至极,互相依偎。
6. 看到提炼出的镭美丽的颜色,居里夫人说:我们的辛苦终于有了成果。然后,两人相视而笑。
这些镜头就是作者文中选择的材料,换了一种表述方式,发现学生有了兴奋点,居里夫妇也似乎更加贴近学生的心,而作为导演的一种尝试又让学生的思维有了新的开启方式,一举数得,善莫大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