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了有多久不曾再这样记录心事,只是每日忙忙碌碌地度过,留下疲惫的自己。
近日有些感冒反反复复,情绪也有些低落。而睡觉可以让我暂时从这两者中解脱,所以真就抱着“躺好病、睡好眼”的古训在家休息。
不过睡多了,总有睡不着的时候,尤其是当嗓子里的“小刷子”挠你的时候,只好另觅他法。现在,凌晨三点,我选择起床烧壶水烫烫那把恼人的“小刷子”。边烫边任由自己的五官和大脑自由活动。
确实这个时候的世界安静多了,除了偶尔睡觉时的咳嗽声、草地里的蛐蛐声,风扇的电机声,几乎再听不到其他声音。对面楼上有一家亮着灯,后面楼上也有一家亮着灯。我好奇着每一盏灯每一扇窗后是怎样的人,在这个时间有着怎样的故事。
嗓子里的“小刷子”打断了我的好奇,一口热水下去,略有些威慑力,但是现在伴随着吞咽会略有些疼。不清楚是疼的感觉盖过了痒,还是确实痒暂时消失了。
又想起《月光下织锦》的林良先生。应该是在2019年看到他的第一本书《小太阳》,感觉未曾谋面却神交已久。于是,又读了他其他的一系列作品,比如《月光下织锦》、《爱海的孩子》等等。那一年也是他去世的那年。如果不是书,我大概不会知道在海峡彼岸有这么一位老先生,更不会知道他的童年、他的家庭、他的成年和他对生活里零零碎碎的观察和思考。
我是蛮佩服这位老先生的。他高产是有原因的,因为生活中的一切似乎都可以给他创作的灵感。比如,喂孩子吃饭、烧一壶水、上厕所、赶公交、公文包等等。如果比做电影,他的作品是平实的、温馨的、和我们普通老百姓很贴近的,没有大场面、也没有特效,就那么淡淡地记录着自己的观察和感想,却穿越时空温暖了很多孤独的心灵。直到现在,他描述的一些画面还会常常浮现在我脑海中。
比如,他白天要去编辑室上班,爱好写作就只能放在深夜,所以他把自己比作是在月光下织锦的人,每一晚织一点,一晚一晚就这样慢慢等到了“锦衣”落成时。
又比如,他喜欢熬夜写作看书,他父亲则喜欢早起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大概是集邮票,记得不甚清楚)。他父亲从不劝他熬夜伤身让他早睡,而是大约三四点时看到他,会笑着说:“你熬夜到这个点,我早起到这个点,小偷大概是不会选择到我们家来的”。两人相视而笑,一个去睡觉,一个去用自己的爱好开启新的一天。
说起他的父亲,有几点也让我很是印象深刻。在他们家境尚可时,他的父亲就坚持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都要抓。除了鼓励他们在学校学习外,还会让他们在校外另拜师傅学门儿谋生的手艺。所以,林良学了修钟表、弟弟学了刻章、妹妹学了织毛衣。虽然后面家道中落,他们也没有靠这些技能去谋生,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对生活更多的认知。 此外,他的父亲非常注重磨练孩子的意志。虽然当时他家生意很好,父亲很忙,但是每个周日父亲还是会拿出一整天的时间带他们一起徒步出游,走到一个很远的地方,然后吃一顿大餐再徒步走回。有多远,我不太记得了。只记得林良说是实打实的来回一天的时间。虽然起初孩子们途中会各种抱怨,但后来大家在路上交流着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再加上父亲的鼓励和分享,渐渐这个活动变成了他们童年时最期待的家庭项目之一。
说起作品里的父亲,禁不住又想起一位让我很是印象深刻的父亲。《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父亲阿蒂克斯。他作为律师的正直和坚持正义的勇气确实值得称道,但是他作为父亲的开明、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也很令人动容。当姑妈坚持女孩儿应该有女孩儿样子时,她的父亲并没有盲目听从;当叔叔告状说她讲脏话时,父亲会先与她确认并相信孩子,绝不会再问第二遍;当他伸张正义失败孩子为他抱不平时,他没有愤懑而是身体力行地示范如何在拼尽全力也无法改变结果时去坦然接受且依旧相信美好终将到来。
嗓子里的“小刷子”又来了。思绪从遥远的时空拉回来。我突然想我缘何会想起这些?
慢慢回忆起来,刚刚醒来前似乎梦到了我的父亲。
2022.07.20.04:1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