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一个陌生领域,行家是最好的领路人。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阅读,人人都够得到,不受其他条件限制。
现在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多么正确的一句话。正统文献是开始,无论是已知领域还是未知领域,建立知识体系从正统观点出发,效率最高。对于文献的概念,从最初的论文必备工具,到现在的高浓度信息源,有点开始喜欢它。
教科书,以及各类名校公开课是基础。教科书,倒是有点意外,但是,也在情理之中。毕竟是供祖国的花朵们学习的。原来那个时候,老师每周一次的框架提炼是非常有用的,升级一下,也就成了现在的各种思维导图。今天的课程,看得也是及时,心理学的内容感觉可以按照这个方式,再配合一些公开课,稍微搭一下自己的框架,把时间和主要精力放在编辑上。
进阶,可以参考权威的综述文章。如果你对某一类知识感兴趣,综述类文章读5篇左右,可以获得一个大致的了解。再者,可以精读一些有趣的专著。
正统文献,权威综述和学术专著阅读,通过这三步逐一学习,阅读品味就已经比较高了。
建立好基础的框架之后,得到就是最好的老师。模仿各位老师的写作框架,梳理自己的思路,加深理解。就像这个码字系列,虽然才是第四篇,但是顺着吴军老师的分享思路,听一遍,再文字阅读一遍,嵌入自己的理解再写一遍,比单纯地听课要记得更多一些。也是自己有感而发,想要下意识的记录,整理和回顾。
所以,只要还在学习新的知识,就总能写出点什么。保持天天写的联系方法:
提鲜题材。能让自己的认知产生动荡的系列题材,都可以,类似于观察日记,想到了知乎上的那个观察自己的系列,也是很受益的一篇分享。可以观察到自己的不对劲,观察到周围人的不对劲,对于非自然的能量,代入隐形隔离罩,所以啊,现在能感受到自己回来的一点点能量。
突显主题。记得那天在地铁上看见传单,也算是一个小主题。能够联想起之前的那些记忆,不同时间段的自己,对于这张纸的不同理解。包括才开始学摄影课程之后,开始看光线,看影子,看倒影,不再只看着那一个点,而是那一个点之外的一大圈图景。用对周围元素的感受和切割,来突出主题。
雕刻动感。好的故事需要有轮廓,细节和故事情节。轮廓:整体看法态度;细节:支持主题;情节:需要线索串联。以小见大,细节推进,或者是神转折系列,这些从故事,生活里或者影视剧本里也逐渐了解了一些。联想到ECO的写作,好的句段,是由动词引领的,好的文章也是。
共鸣他人。这个是写作的本质,无论有多么强大的内心,多少是希望能够被理解和得到回应的,如果自己的文字,在抒发自己内心的同时,多少能给别人带些宽慰就很值得了。
形成特色。简单模仿基本的规律之后,也要尊重自己的感觉,这样才能有自己的他色和风格。
特色,这个东西,可轻可重。体量不够,加上特色,会被称为僭越,轻狂。可是那个大家不是从基础开始学习的呢?当然,天才除外。我也懂得人情世故,只是觉得,总是那么照顾所有人,也想换个畅快自由的风格。
比如,我码着蹩脚的文字,图的是文字的治愈力,对于外来的各种批判,可让自己进步的就吸收改进,其他的就当心里咨询案例练习分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