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检讨我的表达能力。
话,人人会说。有的人,可以引导主场,有的人,却只能默默倾听。当然,找到自己最舒服的表达方式才是最重要的,技巧其次。
良好的表达能力,包括书面和口头表达。冷静的基本前提下,加入自己的理解和风格,基本的尊重一样要有。之前,因为语句误读和梦境困扰,从自己的内心发出过不好的声音,这个是非常错误的,完全受情绪控制,变得不可理喻,要把这一块在心里拍个照,在情绪大厅里放着,辟邪除灾。
作为最近修得的最赞的品质之一,无限制拥抱冷静的大腿。静下心来,想要把那些扑面而来的奇怪气息,看个完全,或哭或笑。
口语聊天,我几乎都是倾听者。表达的机会很少,后来那些表达的过程,还都不甚美好。“劝说”几乎为主,但是实质性的建议似乎未能给出,我也不知道应不应该给出,或者给不给得了,毕竟,烦恼的主体是倾诉人自己。俗话有分量:大道理都懂,坑还得看自己跳不跳。
很傻的一个角度是,别人说你是A还是B,我就自己在A和B的特征里自我排除,自我分析,忘记了还有CDEFG无数种本质的可能性。
言简意赅,是本质性原则。书里老师分享了:①一次一个主题,挑重点讲。常用的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②用对方能懂的概念和事情来解释。③善用对比和类比。
现代社会的时间和注意力属于稀缺资源,学会表达,才能事半功倍。所以要提高时间和注意力的利用效率。刚好刚才的缝隙时间里,看到了出版的一些文字,编辑的一开始,就需要营销思维,去争夺看似文艺其实如履薄冰的书籍丛林。大到书本,小到文章,如果想把它们推入舞台中央,至少是需要些包装的,不然怎么抵抗丛林里的那些竞争者,否则巷深酒香人不循,也是徒劳。
简单的阅读,写作,编辑六个字,分解开来,不知道需要多少的技能组合和拼接。吴老师推荐的富兰克林自我品格培养法,一周针对一个主题着重锻炼,循环往复,调整进步。一周对我来说,有点勉强,估计得一个月才能基础入门。从不敢开始看写作课,到一遍一遍读,然后逐渐认识编辑的职能范围,也算小进步,那么10月最后的十天,把阅读写作课基础消化一遍+老猫学出版,算是编辑入门导论。
书籍,给人的神圣感,来自于各种。书面表达,因为没有互动,反而要求更高,所以必须写得漂亮,文字,立意,气势,韵律都要精准拿捏,如果开篇不得气概,后面即便是锦绣文章,也会被弃之一边。这样想来,一本好书,更加值得好好对待,从作者,校对,到责编,出版,一道道工序,凝聚了多少心力,还卖不出多少钱,这里市场和大众认知以后一定会进步的。
希望有一天,高质量的书籍,不再是二三十块,也可以向国外那样大几百,这样子,好的才能愈好。
多读,多积累词汇量。基础认字,纠正巩固一些之前的拼音和搭配,词语和成语辨析;再来就是行业词汇分类,感觉这里积累多了,对于翻译也是有帮助的,扩增背景词汇库;剩下的,能不能写出点什么,就看自己悟性了。
写作,也如同烹调,不是简单的堆积原材料,而是混合翻滚,才能变成一盘漂亮的菜。一本好书,通常有两个以上的线索,且互相切换,甚至更多。精致小炒和东北大乱炖都有其市场和相应读者。
本来一直想要写完整的小说,可是完整的小说里面,总有些情感和场面我是写不了的,一来不符合年纪阅历,二来也不知如何下笔,参照过一些经典,但是还是写不出东西。最近的梦境体验,倒是成全了自己的人性发展,可以很冷静地去分析情感和人情世故。但是还是觉得,如果一个故事关于爱恨情仇,最后写出来,没能让人记住,是不好的。眼高手低,其实也是妄自菲薄,都是毒蛇一条,让人连井绳也不敢试着绕一绕。
不过,还是要开始写的,毕竟也是个平常脑袋,该有的磨练一点也少不得。写小说,就没那么多言简意赅的要求了,和口语的逻辑性相区别,书面表达可以很复杂,只要能够吸引读者跟着作者思路往前走,常用的有“层层递进”和“剧情大反转”,而且重点可以放在最后。
其实每个人,都需要表达的吧,想起之前辅导过的一个小男孩,默默地不说话,物理很好,但是英语完全学不进去,也不和人讲话,后来把物理的语言代入到单词的记忆里,完全就是个神童。人的表达欲望和其所擅长的部分,只有放对了位置,才能如卯榫一般,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学习方法。
但愿我也能思维缜密,思想深刻。或者把但愿,换成终有一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