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喜欢阅读,但大部分人是不喜欢这项活动的,更别提会养成阅读习惯了。
我们拿一些喜欢阅读、也有着阅读习惯的人来举例,不论多爱阅读的人,也都难免会碰到自己读不进去、无法找到阅读状态的书,通常依靠意志力是无法促使他们完成这项“任务”的。
为什么要把它比喻成任务呢?当一个人能够沉浸在某种时刻中,他必定是专注的、且有着极大的探索欲望的。
可如果面对一本无论如何自我劝谏都无法让你提起兴趣的书籍,你只能依靠意志力去强迫自己阅读,那么此时阅读这本书,就成了一项艰巨的任务。
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倒过来看呢,会发现更具价值的话题。
比如那么不爱阅读的人们讨厌的是书本么?或者只是因为他们曾经读到的书中的内容让他们感到枯燥或厌烦,因此导致了他们将阅读和糟糕的体验联系到一起,所以才不再阅读。
可是他们仍然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不是吗?不论他们对哪些事物、现象或是研究感兴趣,我们都能找到与之相关的文献、杂志或是书籍,那么引导不再阅读的人去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文字内容,应该不难吧?
人们习惯了给自己贴各种各样的标签,“不爱读书”也是其中之一。
事实证明,他们只是由于曾经有过一些糟糕的阅读体验,才使他们将“阅读”和“书籍”彻底驱逐出自己的生活,可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讨厌读书。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许多步入社会的成年,早在拿到学历证书的那一刻就不会再碰书本了,可是工作若干年后的他们,还是会因为某些契机而再次走进书店或是图书馆,这一次他们选择了将阅读进行到底,而非中途放弃。
不再读书,是他们自己的一个关键性决定,而再次拿起书本也是自己的决定。这才是最值得深入分析的行为。
人们内心是渴望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但前提是做出决定的人是他们自己,而不是在家庭及社会的重压之下不得已而为之的决定。
被迫做出的承诺都是人们为了不给“当下的自己”找麻烦而做出的权宜之计,这些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才能被兑现的承诺并不是他们的本意。
很多事情都是强求不来的,阅读也是如此。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读者都会从自己感兴趣的书开始读起的原因,读书本身会引起人们的不适感吗?当然不是,这种不适感大多源自于一些糟糕的阅读体验,比如在父母或老师的要求下不得不为阅读预留时间、或是偶然读到了一些自己并不感兴趣的内容,才导致自己把阅读想象成一件糟糕的事情,甚至引起反感。
一提到阅读,不少成年人就会把回忆拉回到曾被父母追问成绩、排名、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的学生时期,然而我们这一生需要提升能力的阶段绝不仅仅只有学生时代,事实上,那个时候的孩子也不懂能力是什么。
他们不过是在做着一些“给父母和老师一个交代”“满足大人对他们的期待”的事情而已。毕竟喜欢钻研、无条件地热爱学习的孩子只占极少数,更多的则是希望用成绩单来获得父母和老师对他们的认可,因为没有人教过他们什么叫做自我认可。
只有当人们真正遇到困境,并且意识到自身能力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开始关注自我提升这件事。
读书也是一样的,你读什么种类的书籍,也至于你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记忆有关,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认知层次和水平负责。
如果你意识到了阅读可能会给你带来一些惊喜和改变,那么别去在意身边的人在读什么书,而是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寻找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并以此来给自己创造一些愉快的阅读体验。
说得细一点,就是你要抛开你曾经为自己设定过的所有条条框框。
比如阅读计划,每年要读多少本书。几年前我的确会粗略计算自己每年读过的书的数量,但它只是个数字,并不代表知识本身。如果你的阅读经历并不丰富,那么提前制定好的阅读计划,很有可能被一拖再拖。因为不见得书单上的书你都会看完,也不见得你会对其内容感兴趣,一旦你开始为了实现事先制定的阅读计划而读书,那么阅读就成了一项任务。
再比如,给自己设定固定的时间读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生活、家庭及社会关系等,你当然可以保证给自己设定雷打不动的阅读时刻,但是你如何保证这个时间别人也不会联系你呢?我曾经就有过夜里11点种被叫到公司开会的经历,有时还会赶上大周末的,约了很久都约不到的客户突然出差到我所在的城市,这种会面,很明显,没有理由拒绝。还有时家人会突然告知你一些紧急状况,让你心神不宁。阅读本身就是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一件事,一旦这个专注度被打破,你就很难再次调整回最佳状态。
最初你给自己制定的规矩越多,你就会越觉得阅读这件事做起来束手束脚。因此,给自己创造一次又一次愉快的阅读体验的关键点就是:读自己能读得懂的书,读自己感兴趣的书,使自己更有沉浸在这件事中的理由。这样你就逐渐为自己开启更多主动阅读的时刻。
而当你了解到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时,你感兴趣的书的领域也会被拓宽,你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将会成为你阅读方面的“导游”, 引导你主动获取更多知识,以提升整体的认知水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