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
“文革”时期,我们的小学生活

“文革”时期,我们的小学生活

作者: 王显洲 | 来源:发表于2022-12-15 19:36 被阅读0次

          我的家乡在通江县陈河镇的冒冒梁。合村并镇前,从山脚到山顶是两个生产队,上面叫冒冒梁生产队,下面叫任屋丫生产队,人口高峰时期大山养育着400多儿女。解放初期大山上没有学校,两个生产队的孩子要翻山越岭,去2、30里地的学校读书,出现过被野兽咬伤和失踪的现象。60年代初两个生产队的群众在冒冒梁,盖了两间只有一面采光的教室,把这个小学校命名为任屋丫小学,因为地势高,又叫高山小学。

          高山小学自落成启用到撤点并校办学40多年。40多年来,只有一个公办教师教过2年,其余都是民办代课教师在那里任教,他们为冒冒梁孩子们的启蒙教育提供了指路明灯。

          6、70年代国家困难,再加上师资力量有限,生源少的高山小学就只有2年或者3年招生一次。我是72年秋天发蒙的,那时没幼儿班直接读一年级。母亲把我领到学校报名,每个同学要缴1.10元的学费和几角钱的书本费。钱虽不多但在那个经济落后的年代还是有一部分家庭负担不起的,只有等攒够了书学费才将孩子送入学校,碰上那年不招生就只有再等上一年。同班同学年龄差异大,我10岁读一年级还不算是班上最大的学生。

          70年代大多数家庭都是多子女,大多数父母更关注家庭的温饱。大山里送女孩子读书的少,就是男娃娃有部分家长也不怎么重视。记得我们读一年级时将近20个同学,上五年级就只有7、8个人了。

          高山小学的泥巴操场只有巴掌大,容不下几十个学生同时做广播体操。教室的布置也非常简陋,靠老师的寝室和小礼堂的墙壁上没有窗户,就贴着“做又红又专的接班人、向雷锋同志学习”等标语,还有罗盛教、董存瑞和刘胡兰等英雄的图画。靠后山的墙壁半人高处用木方条做的牛肋巴窗子,冬天封着半透明的油纸布,那时候没有电灯,遇到阴雨天气和雷雨天气室内的光线特别暗淡。热天取下油纸布虽然凉快,来一场歪脚杆雨又会淋湿课桌和书。

          教室的前后各有1张2米见方的木黑板用大铁钉挂在墙上。黑板上方墙壁的正中是毛主席画像,左边是好好学习,右边是天天向上!一间教室,一半一年级一半三年级,教室里高低不齐的课桌都是我们从家里搬去的。坑坑哇哇的地面连桌子都放不稳,我们的衣服口袋里经常装着石头瓦块,扫地的时候扫走了垫桌子的石块就能迅速垫上。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们只读两本书,一本语文,一本算术。语文的第一课是毛主席万岁!第二课是中国共产党万岁!第三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从第四课起就是汉语拼音,不知道是老师不会教,还是“文革”那个特殊时期的原因?能帮助学生独立识字的汉语拼音不教了。去教一些认字的顺口溜,那句“四川人生得尖,认字认半边”至今还记忆犹新。

          二年级开学时,是新来的任老师教我们。虽然他也是初中毕业生,由于年长教学时间长,学生家长都欢迎他。70  年代的课本毛主席语录和“最高指示”比较多,任老师照样不讲解那些课文内容,只教认字写字。“文革”时候老师的社会地位低下,成为人们眼中的“臭老九”,大中小城市隔三差五就有针对教师形形色色的批斗游行活动。我们那大山区不但没有人批斗老师,家里有好吃的都要给他分一杯羹,杀年猪时还喊上老师和亲朋好友一起喝刨汤。山里人没文化,尊重老师就是尊重知识!这种优良的尊师重教传统,已在冒冒梁延续了几十年。

        “文革”时期的老师,每学期都要到农村去进行半个月左右的“劳动锻炼和思想改造”。不记得是几年级了,任老师又去生产队劳动。一个临时代课老师教读《收租院》那篇课文,把四川省大邑县教成四川省大邑(ba)县。被路过的像学生模样的人听见,他推开教室门,指着老师鼻子骂他误人子弟,我们还帮老师说话,老师读下半边“巴”字音是正确的。任老师回来对我们说,不是所有的汉字都可以认半边。从那次过后遇到不认识的字不敢轻易读半边字的音了,一个“认真读书”的词语深深扎根在每个同学的心里。

          “文革”时期老师没按课程表给我们上课,什么时候学生到齐了就什么时候上课。一个班一节语文一节算术就结束,有时候也叫他会唱的歌曲,体育课就教做广播体操。晚上没有家庭作业,但早晚必须在人多的地方,用竹筒编织成的扩音喇叭喊毛主席语录,喊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卫兵,喊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文革”时期学校对文化学习课抓的不严,采用简单的生产劳动替代系统的知识教育。农忙季节学校就放农忙假,让学生回家去跟父母一起参加劳动。冒冒梁生产队还给学校分了两块试验田和几块校园地,学生每周两天不上课,去学校后面的山上捡牛羊粪和扯青。除学校试验田用肥外,还要上交生产队一定数量的肥料。

          每次上山劳动我们都要去山顶玩,极目远望,寻找“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那种登高望远的感觉。冬天到来,我们上山捡桐子,还要砍数九寒冬在火炉边读书的柴禾。哪怕是狂风呼啸的冬天,我们还是要去山顶玩,山顶上白雪皑皑,寒气逼人,站在山顶眺望远方,只见云雾缭绕,山峰若隐若现,如同仙境一般。低头俯视近处的田野和村庄,茅草房和青瓦房上炊烟袅袅,光秃秃的柿子树顶端,几只喜鹊叽叽喳喳地争抢着留下的几个柿子;树下孩子们奔跑、嬉戏、捉迷藏……。喜鹊的叫声,孩子们的笑声飘荡在山边,飘荡在天空。

          “文革”时期的课余生活就是看“小人书”、滚铁环、捉迷藏、抓坏蛋等五花八门。我们喜欢小人书的装帧简单,内容明快,三言两语就把一幅复杂的图画内容叙述得清清楚楚。

          时光荏苒,光影划过指尖,一眨眼五十年过去了。我们所经历的6、70年代,那时候粗粮多细粮少,还常常吃不饱,穿的是补了又补的烂衣服。贫富差距不大,没人笑话没人攀比,也没什么压力,大人小孩都是愉快的,到处都是一片灿烂的笑声。70年代和现在相比确实穷,这是发展的必然结果,只因为有那个年代的穷则思变奠定的基础,才会有今天的飞速发展。

          伟大的中国人民万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革”时期,我们的小学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dur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