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这个书名时,便记住了,那几个字身后仿佛蕴藏着一股涌动的力量。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Flee asa bird to your mountain),出自《圣经·诗篇》,这句话本身有双重解释,一种是“逃离”,一种是“找到新的信仰”。
当我读完此书,才知道这是一本回忆录,记载着作者二十几年来的故事。这个故事是真实惊人的,是令人不忍卒读的,是打动人心的。
塔拉·韦斯特弗Tara Westover,美国历史学家、作家。1986年生于爱达荷州的山区。十七岁前从未上过学。通过自学考取杨百翰大学,2008年获文学学士学位。随后获得盖茨剑桥奖学金,2009年获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得奖学金赴哈佛大学访学。2014年获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2018年出版处女作《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2019年因此书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影响力人物”。
看这么一段作者简介,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这是一本励志成功学的书籍,里面会具体讲述有关主人公的努力和奋斗,但事实恰恰相反,对于努力这件事,作者很少谈及,只是粗略带过,更多的是叙述童年不同常人的经历和艰难求学过程中的得到与失去。
这是一条痛苦的自我精神救赎之路,塔拉用了二十几年的时间才明白过来,才学会放过自己,坚定信念地不向愚昧的亲情妥协,选择去拥抱真实美好的生活。是教育,让她重塑人格,让她可以做自己,让她对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下是塔拉自述:
人们只看到我的与众不同:一个十七岁前从未踏入教室的大山女孩,却戴上一顶学历的高帽,熠熠生辉。
只有我知道自己的真面目:我来自一个极少有人能想象的家庭。我的童年由垃圾场的废铜烂铁铸成,那里没有读书声,只有起重机的轰鸣。不上学,不就医,是父亲要我们坚持的忠诚与真理。父亲不允许我们拥有自己的声音,我们的意志是他眼中的恶魔。
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历史博士……我知道,像我这样从垃圾堆里爬出来的无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应当感激涕零才对。但我丝毫提不起热情。
我曾怯懦、崩溃、自我怀疑,内心里有什么东西腐烂了,恶臭熏天。
直到我逃离大山,打开另一个世界。
那是教育给我的新世界,那是我生命的无限可能。
塔拉的故事让我想到了《风雨哈佛路》里的丽思,那个家庭破碎不堪、一无所有但独立求学最终进入梦想学府哈佛大学的女孩,是教育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但相比较于塔拉,丽思是幸福的,因为她只是物质的贫穷,可精神没有被奴役,意志没有被捆绑。
人,最可怕的不是贫穷,而是没有自己的思想。一个没有思想的人,其结果只会是按照别人的意志去过一生,好像人生不属于自己一般。
童年的塔拉,不明白什么是对是错,所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父亲给她塑造的,强塞进大脑里。她不被允许有自己的声音,父亲的意志便是一切。
父亲让女儿们在他的废料场打工,让女孩们穿着宽大的男士牛仔裤,不让她们露胳膊露腿,认为那是女孩不检点的表现,这一观念贯彻家里每一个人。以至于当她遇到自己喜欢的男孩,开始注重干净整洁,开始化妆打扮,不再让自己一直处于垃圾场工作的邋遢样时,哥哥肖恩就百般捉弄她,将她从地上拉扯头发拖到卫生间,不顾塔拉的挣扎和反抗,将她的头一次又一次按进马桶,让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是妓女。
看到这个片段时,我忍不住内心颤抖,闭上了双眼,无法再读下去,完全无法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家庭,也不敢去思考。缓冲一段时间之后,才有勇气接着看下去。
塔拉屈服了,当哥哥事后道歉时,她一次又一次地原谅了哥哥,尽管他给她的身心造成了难以说明的伤痛。可比哥哥的侮辱更可怕的是,塔拉觉得这是自己的过错,是不应该有如此邪恶的行为。
注意形象这个行为在常人看来是多么正常的一件事,可在塔拉的家里,却成了伤风败俗。长期的家庭环境影响,潜移默化地扭曲着塔拉的思想和价值观,那时的她,没有自己的思想,也不敢有自己的思想。
到她上了大学,走出那座山,塔拉才有机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她才知道那以前的她是多么愚昧无知,才有勇气去指认哥哥肖恩的错误,选择相信和肯定自己。如她自己所言,“我把自己交给大学,就像把树脂教给雕塑家。我相信自己可以被重塑,思想重新改变。”
可在塔拉努力走进新世界的时候,父亲却拼命地想将她拉回那个思想绝对臣服于他的过去。
夜深人静之时,她无意识地会穿着睡衣跑到大街上,失声痛哭。那时的她,飞往了自己的山,去了大学,开启了新的人生,可却也意味着失去了家人。一面是希望走进大学,继续深造,一面是渴望家人的温暖,想要被理解,然而学习和家人,她只能选择一个。
生而为人,原生家庭是很难割舍的一件事情,尽管它让塔拉万般痛苦,历经磨难。可在塔拉的心里,亲人一直是这个世界上的珍贵之物。就像《都挺好》里的苏明玉,事业再成功,可家人一直是她心里的一个缺口,尽管从小没体会到亲情该有的关爱。
塔拉问自己:当一个人对家庭的责任与她对朋友、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冲突时,她该怎么做?
塔拉痛苦地选择了自己,不再向愚昧无知的父亲妥协,但她却一直快乐不起来,将自己陷入看剧度日的空虚生活。尽管她已弃绝了父亲的世界,却还未寻找到生活在这个世界的勇气。后来的她,始终没有被父亲接纳和被家庭认可,回家的那条路越来越模糊,那是她一心想回的家,那是将她视作恶魔的家。
直到后来的某一个晚上,塔拉望着卫生间镜子里自己的映像,不再想到很多年前的自己时,她就不再是她了。那一刻之后,她做出的决定都是由一个改头换面的人,一个全新的自我做出的选择。
“你可以爱一个人,但仍然选择和他说再见。你可以每天都想念一个人,但仍然庆幸他不在你的生命中”。离开,是她最终选择的爱家人的唯一方式,也让她获得了内心的平静。
当她彻底接受了自己的决定,不再为过去耿耿于怀,学会了为了自己而接受自己的决定,而不是因为父亲时,塔拉摆脱了负罪感,精神得到了解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精神是折磨的,过程是曲折的,故事是坎坷的,人生是痛苦的,但所有的一切也都只是过去了。
正如《风雨哈佛路》中的丽思在屏幕最后一段的独白:“我深深记得我所有认识的人,所有我做过的事,我忘记了那些琐碎的事情,但仍很难独自承受,所以我才会告诉你,我的故事,现在我能埋掉、燃烧、然后平息它,然后继续向前。”
在塔拉回忆那些痛苦的过去,写下这个故事时,我想,她应该就选择了释怀,真正地和自己和解,完成了自我的精神救赎。
她说:“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有什么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分量!”
就像《茶花女》故事,她只是一个穿着漂亮衣服的伦敦人,直到她相信自己,那时,她穿什么衣服已经无关紧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