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朋友聊起“深度工作”这个话题的时候,特别感慨:虽说忙碌了一天,但是真正不受干扰的集中精力工作的时间太少了。
当回想自己的一天,你会发现,在很多时候,我们很难不受干扰地完成一篇文章;不刷微博不聊微信写一段完整的代码;关掉手机整合数据做完几张图等等。
根据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中的说法,这是因为我们总是处于浮浅工作的状态,当处于这种态时,做事情很容易受到干扰。这时候,我们应该安排一些认知要求不高的工作,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也能正常开展。比如回邮件、打印资料、整理文件等等。
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深度工作。在深度工作时,你会发现,自己心无旁骛,所有事情都集中在工作上,对时间的流逝毫无知觉,思维飞快的运行,手指不停的敲击键盘,即便是一项复杂的工作,也能够快速、高质量的完成。
那么该如何实现深度工作的最大化呢?
01
“如果你有45分钟的时间,你会做什么?”
(先别往下看,思考俩分钟)
如果你有答案了,你先思考一下,这30分钟是在上午还是下午?是大块儿30分钟还是碎片时间加起来30分钟呢?
同样长度的时间,利用方式不同,创造的价值完全不同。
要想充分的利用时间,首先得了解时间的类型。我们每天的时间可以划分为3种:黄金时间、常规时间和碎片时间。
黄金时间
指一天之中你能够集中注意力的大块儿时间。适合安排一些高价值的事情、需要深度思考的事情。
这个时间段在什么时候因人而异,有些人是晨型人,最活跃的时间段在上午,中午过后状态开始下降;有些人是夜猫子类型,从中午开始状态渐渐提升,在晚上达到巅峰状态。
你可以记录自己的时间流水,总结出完成工作效率最高的时间段,以及工作时间之外状态最好的时间段。
常规时间
顾名思义,就是指每天基本固定的时间。比如通勤、吃饭、休息等。
常规时间的市场相对来说比较固定,适合做那些需要动动脑子,但不需要深度思考的事情。比如在通勤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公交和地铁上思考一天的工作计划或者听音频课程等等。(地铁上也可以阅读,公交上看手机不建议,会头晕)
碎片时间
指没有安排的无规律时间,比如等车、排队、等朋友;或是产生变数突然多出来的时间,比如原定2小时的会议1个半小时就结束了等等。
通过记录时间流水,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每天的这些碎片时间的总时长其实非常可观。
利用这些时间,我们可以做一些一直想做,总因为各种事情被推后的事情,比如看一篇公众号文章、活动腰椎颈椎、或者和很久不联系的朋友问候等等。
02
当我们根据自身情况,将我们需要完成的事情与这三类时间做有效匹配之后,接下来要考虑如何最大化的利用这些时间。
在黄金时间段进入深入工作
找到自己的黄金时间之后,就需要创造条件,让自己在这段时间之内,进入深度工作。
首先,需要营造一个深度工作的环境。有条件的话,找一个安静的房间,或者是选择图书馆、咖啡厅等场所。如果没有条件,可以戴上耳机,暂时关闭手机和电脑的提醒音,隔离干扰;并且告诉朋友或者同事,这个时间段里尽量不要找你。
其次,尽量减少浮浅类工作。假如你是新媒体编辑,每天有很多大号来申请,转载你的文章,这就需要你进入后台给转载人开白名单。由于你负责的工作很多,既要写文章,又要排版授权,就会导致效率低下。这时候很多老板就会选择专门招一个人,专门负责转载和排版事宜,然后你集中精力写文章,完全不做其他浮浅类工作,保证效率的提升。
准备碎片时间清单
碎片时间清单就像是一份指南,让我们可以知道当下时间可以做什么,帮助我们减少做选择的损耗。
具体来说,就是列出不同长度的时间段,可以去完成的事情。建议你列出4种时间长度的清单,包括5分钟、15分钟、30分钟以及1小时。
这一个清单不仅适用于碎片时间,还可以用在常规时间,比如通勤30分钟,就可以从30分钟的时间清单里,挑选合适的事情做。
此外,我们要学会将一些深度思考的工作,拆解成多个小任务,在空余时间里完成一俩部分相对浮浅的步骤。
举个例子,你要写一篇文章,需要三小时,那么你可以将时间进行细分,比如定主题半小时,搜集案例素材半小时,写文章1个半小时,排版半小时,那你就可以把搜集素材这种环节碎片化时间完成即可。
03
其实,当你明确了自己黄金时间段之后,你会发现,自己一周进入深度工作的时间真的可能6小时都不够。
当我们开始习惯按照时间规律安排合适的任务,慢慢的就会创造出自己的工作节奏,同时,也能有效管理我们自己的精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