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历史的鸿毛 | 来源:发表于2020-10-16 11:26 被阅读0次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小米,也学牡丹开。

                              ——(清)袁枚

先是在朋友圈看到这首小诗。最开始并没有太大感触。后来在朋友圈不断的有人在发,便拿在手头细细琢磨起来。

一个“恰”字,一个“也”字,展现出来的是一种自信,一种乐观。这首诗是出自袁枚之手,当然表现出来的是袁枚的乐观与自信。我们先说一下作者袁枚。

康熙五十五年三月初二(公元1716年3月24日),袁枚出生在美丽的天堂杭州。但就算是天堂也是并非锦衣玉食。袁枚的家境贫寒,他得童年总会挨饿,吃饭成了他经常想的问题。然而,也会冒出一个念头: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他经常会看到做官的就会特别羡慕,首先不用挨饿了,再就是能够造福一方百姓。所以,袁枚就拼命的去读书。

    可是,第一个问题来了,书从哪里来呢?

“书非借不能读也。”这是袁枚在《黄生借书说》中感慨的。

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来了。要做官必须要进行科举考试。然而十二岁就能够和老师同时考中秀才同窗的才子,非常讨厌内容空泛、形式呆板的八股文。所以,十年,整整十年都没有考上举人。

然而袁枚并没有因为自己讨厌这种八股文章而放弃了仕途。他咬咬牙,狠下了心决心学习八股文,他不时的安慰自己,对自己说“于于无情处求情,于无味处索味”。

命运总是公平的,终于,他一个华丽的转身,在二十三岁这一年,即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他考中举人,第二年,他又考中进士,正式入选翰林院。

满以为可以青云直上,就此官居高位。然而,满清政府,少数民族执掌天下,你要做大官还有一个条件。那就是必须要懂得满文。袁枚都快无奈了,整整又在这蝌蚪文的海里苦苦熬行了三年。最后被派往外地任职。然而,才华总是难以掩盖,是金子总会发光。从二十七岁到三十三岁这七年间,他分别在溧水(今江苏南京溧水区)、江浦(今南京江浦县)、沭阳(今江苏宿迁市沭阳县)、江宁(今江苏南京江宁区)做知县。由于政绩突出,百姓安居乐业,在他离开这些地方的时候,百姓争相送行,以致街道水泄不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袁枚通过自己的努力,不靠任何人做到了声誉满天下。

然而他早已经厌倦了官场上低头哈腰,虚伪应事的各种做派,决心离开官场。

官苦犹得受戒僧。下级参见上级,还要弯着腰赶紧跑步上前,作小跪姿势,还不能发出声响;参见的名帖上署名职衔的字要小,否则会被视为不敬。书衔笔惯字难小,学跪膝忙时有声。——《随园诗话》。与其在官场这么低声下气、卑躬屈膝的过一辈子,还不如痛痛快快的过活。

袁枚退出官场之后,自己建了随园。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从此后,袁枚像花中之王牡丹那样,活出尊严!

他在“随园”上下足了工夫,而且改造时在“随”字上下足了功夫——随其高,置亭台楼阁;随其下,置小桥流水。没有围墙,可随意游览;处处有书,可随手翻阅。

真可谓随情、随性、随心所欲!

袁枚一生在文学上创造了奇迹,在清代文学上可谓达到了巅峰。关键是心性达到了自由的状态。眼界决定格局,格局决定人生。

双脚踏翻尘世浪,一肩担尽古今愁。看这首袁枚的绝笔诗就可知。

相关文章

  •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

  •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袁枚 《苔》...

  • 近来很火的一首小诗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这是清代袁枚的一首诗,也是中央台《经典咏流传》节目里的一首...

  • 清 · 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 《苔》

    《经典咏流传》第一集 ,很喜欢的一首小诗分享给大家。 袁枚《苔》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 白日不到处,春风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 一 18岁那年,林前嫁给了28岁的娄宝。 媒婆说梭庄的娄宝是当过兵的人,去朝鲜打过仗,懂点文化,头一个老婆...

  • 遇见你,一切都是时光最好的安排。 白日不到处 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 也学牡丹开 如果没有那些眼泪灌溉,如今还是那...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eib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