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云淡天高,高粱红了。
我们驱车行驶在去往高密东北乡的土地上,内心充盈着收获季节特有的喜悦,一路说笑。
高密东北乡是莫言先生的家乡,更是莫言先生的文学故乡。因为红高粱,更因为莫言,这里的一切似乎已经与众不同。
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们首先来到了莫言先生的旧居,瞻仰这所曾经走出过世界级文学大师的老屋,从解说员生动的描述中寻找着先生幼年成长的印迹,用尽自己的想像把一个个零碎的片段串成故事。
老屋是土墙,还保留着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印记,屋后是胶河。屋前一片杨树林,高大、挺拔、茂密。院落不大,除几棵树,仅有一耙一缸一石磨,散落在院中。解说员告诉我们莫言先生的少年时代就是靠推这盘磨而换取读书的机会。
和大多数人不一样,我们的脚步没有停留,而是一路追寻着,沿墨水河畔,驱车在一望无际的高粱地间一路穿行。
高粱正成熟着,是那种深沉的红色。纺锤状的穗子米粒半露,沉甸甸地挑在高高的秸秆上,随风颤动。远远望去,红色中稍稍透出一点白色,煞是好看。电视剧《红高粱》正在拍摄,美丽动人的故事正在这青纱帐中激情演绎。
终于到了孙家口。小说《红高粱》中爷爷和父亲伏击日本鬼子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里。看过孙家口伏击战的碑文才确认小说中的故事有着真实的历史背景。时过境迁,当年战斗的痕迹早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伏击曾用过的破败小屋和一座石桥。我们徘徊在石桥下,交谈着当年可能发生的细节,指指点点,用我们喜欢的方式,尽管我们知道那些悲壮的往事早已掩埋在高粱地的深处。正如公婆庙惨案遗址附近已建成孝德文化街一样,东北乡人正用更加积极的方式传承着历史,建设着今天。
海青铁路高密车站,这里即将成为江北最大的物流基地。我们下车听着介绍,可观的投入和产值,令人惊叹。我虽然对数字不感兴趣,但仍可以满怀豪情勾勒蓝图,勤劳智慧的东北乡人正借势红高粱品牌和本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汇聚人气名气与财气,即将建设成文化名乡、产业重镇。饥饿与苦难已经留给历史,热爱生活的人们必将迎来富足与幸福。
坐在车上,一路穿行在红高粱掩映的路上,恍惚中我们已走过了红高粱的前世今生。2013.10.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