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
他活在电视剧里、活在诗词里、活在少女的春闺梦里。
他原本可以做个豪门公子,快活余生,却一心追寻“诗和远方”,为情所困,英年早逝。
他的一生,被贴上了许多标签。
论出身,他是明珠的儿子,含着金汤匙出生,是康熙朝第一流的豪门贵公子;
论长相,他是丰神俊朗的翩翩浊世佳公子,在《寂寞空庭春欲晚》里很是露了一把脸;
论才华,他是风靡全国的男神大V,粉丝遍布全国;
论交友,他的朋友遍布天下,朋友圈上至康熙皇帝,下到平民百姓;
可终其一生,他一直在呐喊:我不快乐、我不快乐、我不快乐。
他的QQ签名是:“要有多坚强,才敢念念不忘。”
情深不寿,强极则辱,他早早的离开了人世,留下了美丽的诗词,他就是纳兰容若。
一
顺治十一年冬天,一个可爱的小娃娃出生了,全家人高兴的不得了。因为冬天出生,给这宝贝疙瘩取了个小名,叫冬郎。
这个名字不常见,却刚好和晚唐大诗人韩偓同名。韩偓是大才子,小小年纪便被李商隐称赞“雏凤清于老凤音”。
十来岁的小纳兰的才华也不输于韩偓。每次他一发朋友圈,大家就争先恐后抢沙发,疯狂点赞。
看他的朋友圈,是种享受。
天才是什么?天才是普通人想象不到的高度。他们是“别人家的孩子”,轻易的赶在你的前头,光华让你仰望。
小冬郎发了第一条朋友圈:
夹道香尘拥狭斜,金波无影暗千家。
姮娥应是羞分镜,故倩轻云掩素华。
一时点赞者如云,大家都被明珠家的儿子小纳兰的才华震惊了。都纷纷嚷着要到明珠大人家里取点经。
那一年,小纳兰10岁。
父亲明珠很注重对儿子的教育。
小纳兰不仅文化成绩好,还是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四书五经要学,弓马骑射也要学。四五岁,别的孩子还在爹娘怀里撒娇,容若已经开始习武。起早练习,摔得乌青,也是常事,但是容若却坚持下来了。
小冬郎的天赋、性格是娘胎里带来的,但和他的恩师们也有莫大的关系。
他的启蒙老师是丁腹松:一位才高八斗但是科举屡试不中的夫子。或许因为这经历,丁老师性格孤高不群、有着“举世浑浊而我独清”、偏就不和世俗同流合污的傲气,换句话说:“一肚子不合时宜”。
小冬郎敬重老师的才情,感佩老师的为人,受其影响,继而渐渐偏离了父亲原本期望的轨道,走偏了。
虽学八股,容若也有着英雄情怀,那就是做个像鲁仲连一样的隐士:以一人之辩才,搭救赵国于兵戎水火之中,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多么潇洒飘逸!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啊,当如此活方不负此生。
举世觅仲连,乃在海中岛。
往问齐赵事,默然望林表。
灌园于陵中,绝食太枯槁。
神龙亦见首,不然同腐草。
虚言托泉石,蒲轮恨不早。
登朝表宿誉,食肉以终老。
这时,明珠很为自己有这样一个文武全才、芝兰玉树的儿子自豪。推崇鲁仲连这样的真隐士、批评陈仲子这样的假隐士,是儒家的传统思想。儿子这么写诗,说明自家的儒家教育到位啊。
后来的明珠想必也是捶胸顿足,万万没想到,没有早点发现蛛丝马迹!儿子竟是这样的实诚,用一生诠释了纵然不能追求诗和远方,也绝不苟且。孤独底色,少年时期,初现端倪。
少年容若,也曾意气风发,渴望建功立业。他是老师心中的好学生,同窗眼中的真男神。少年时期他师从当代大儒:徐乾学。在老师的教导下,应试的八股文磨练的炉火纯青。有多厉害呢?举个例子,当时他的日常课后习作被人装订成书,几乎人手一册,成为准备科举的热门参考书籍。
有这样的实力,纳兰不出人所料的考取了举人,还过了八旗子弟的骑射考试。
这一年,他18岁。
按照这样的发展轨迹,纳兰的人生轨迹可以预料:子承父业,循着父亲的打下的根基,考科举、为官,娶妻生子,过着顺遂的生活。
他的确选择了这条路,却也一生郁郁寡欢....
二
吴三桂叛乱那年,容若成婚。
那时,他20岁。
容若的婚姻,和父亲相似,却又不同。
卢氏是容若的第一任妻子。她的父亲是两广总督卢兴祖。康熙初年,鳌拜和苏克萨哈两党争权,卢兴祖站错了队,跟了苏克萨哈,在靠山倒台之后遭到革职。不久,就病死了。
父亲明珠出身卑微,娶了原本的金枝玉叶,一位罪臣之女,凭借才干与八面玲珑的手腕,仕途日益顺畅;而容若在父亲仕途正好、自身前途无限时,也娶了已显衰微之势的卢氏女为妻。
对于如日中天的纳兰家而言,这本身就是一个未解之谜。所以很多后世纳兰词研究者都怀疑是否二人有旧。
但不管怎样,冬郎不是个势利之人。婚后,二人琴瑟和鸣,恩爱有加。人生最幸福的一件事莫过于有懂你的知己,而这知己恰好是自己的枕边人,就更加让人歆羡了。
她就像黑夜里的光,有了她,从此生命不再孤单。见过光明的人,难以忍受黑暗。所以她离去之后,孤单便让人更加难以忍受。
十八年来堕世间,吹花嚼蕊弄冰弦。多情情寄阿谁边。 紫玉钗斜灯影背,红绵粉冷枕函偏。相看好处却无言。
新婚燕尔,浓情蜜意。这首词,写的太过于温柔,需要多么深情的一双眼。在他的词里,妻子好比吹花嚼蕊、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
深爱一个人,心中满是甜蜜,他/她睡着了,哪怕不说话,这样默默的看着她/他,都不会厌倦,舍不得合眼。你把真心托付给了我,我还你一颗同样跳动的真心。日子静好,现世安稳,好想就这样过一辈子。
妻子的美,容若能体会。
鬓云松,红玉莹。早月多情,送过梨花影。半饷斜钗慵未整,晕入轻潮,刚爱微风醒。
露华清,人语静。怕被郎窥,移却青鸾镜。罗袜凌波波不定,小扇单衣,可耐星前冷。
一颦一笑,百看不厌。她的每个小动作小细节,他都觉得撩动心弦。古代文人,为歌姬赋词的很多,做悼亡词的很多,但从不在明面上歌颂恩爱夫妻之间的情趣。他们崇尚的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有几人如同容若一样有情趣呢?能记录下与妻子的每个瞬间呢?
世上有天才,当别人还在泥沼里挣扎,他已经到了旁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伴随而来的是高处不胜寒的孤独。
在外人看来,容若什么都有了,才华、外貌、家世、前途,按照常理, 他应该意气风发,他的诗词不应总是郁郁寡欢。而恰恰是外界的热闹与喧哗,加重了他内心不被理解的孤独。
他内心纯度、敏感度极高,追求完美和纯净,而世俗不是真空,没那么单纯美好,它容纳林子里各种各样的鸟儿。像纳兰这样羽毛洁白、向往天空的鸟儿,是少数的异类。
三
纳兰的孤独,离不开一个“情”字。至情至性。他的诗词,围绕着爱情、友情。
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看他的朋友就知道了。容若如是。
在北京时,他结识了顾贞观。那一年,他21岁。
许多人猜测顾贞观是为搭救吴兆骞,而采取曲线救国的政策结交容若,但二人的确投缘,是毋庸置疑的好哥们。
二人年纪相差很大,身份地位更是天壤之别。而容若并不在意。他对顾贞观深信不疑,将一生的诗词作品托付于顾贞观,请他帮自己整理成册。
他还帮忙救了顾贞观的朋友吴兆弿,以十年为期,经过多方努力才让吴兆骞从宁古塔回来,一时传为佳话。
虽然年龄、地位相差甚远,但因为才华、志趣、人品相投,成为了铁杆哥们。顾贞观来拜访纳兰,纳兰带他上楼然后让人抽走梯子不让他走,一谈就谈到太阳下山。有时甚至谈到半夜。
在现代人的眼光里,纳兰可能是无病呻吟、庸人自扰。连他爹明珠都曾经老泪纵横说:这孩子什么都有了,为什么还是这么不快乐……
而顾贞观却写道:
吾哥胸中浩浩落落,其于世味也甚淡,直视勋名如糟粕、势利如尘埃,其于道谊也甚真,特以风雅为性命、朋友为肺腑。人见其掇科名、擅文誉,少长华阀,出入禁御,无俟从容政事之堂,翱翔著作之署,固已气振夫寒儒,抑且身膺夫异数矣,而安知吾哥所欲试之才,百不一展,所欲建之业,百不一副,所欲遂之愿,百不一酬,所欲言之情,百不一吐。实造物之有靳乎斯人,而并无由毕达之于君父者也!
他爹不懂,但顾贞观懂了。
纳兰心中坦荡,所思所图并非功名利禄,或许是他一生从未尝过饥饿寒冻,他视功名如糟粕、势利如尘埃,反而重视道义,以风雅为性命、朋友为肺腑。
这不是不识人间疾苦,而是天性所致,人各有志。纳兰多次写过:世界上最懂自己的人,就是顾贞观。
这个时期的容若,过得舒心。
然而命运的手很快要给他一个重锤。
妻子卢氏生下长子后,便因病去世。
那一年容若22岁。
这真是个莫大的打击。在妻子逝去的日子里,他回忆妻子的一颦一笑,软言笑语,伤情不止。诗句里满是浓浓的怀念与懊悔。
回忆着一起手拉着手,回忆你忍俊不禁、回眸一笑,回忆为你写诗为你静止,为你做不可能的事。
手书仍在,佳人不再。被窝寒冷,孤枕难眠。
每次有点小的响动,都会期待是妻子听到了自己的思念,回来再见一面。只是梦中说梦两重虚,醒来又是空荡荡的一场梦。还是自己一个人。
愁痕满地无人省,露湿琅玕影。闲阶小立倍荒凉。还剩旧时月色在潇湘.
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红笺向壁字模糊,忆共灯前呵手为伊书。
时间磨平了许多悲伤,深藏心中的淡然悲怆反而更加触动人心。那些过往的情事,只能沉思。人到情多情转薄,看似薄情,实则深情。不管后来他的生命中是否出现过别的女子,卢氏依旧是容若心中的白月光。
四
同年,容若得到了朝廷授职,就任乾清门三等侍卫。这可是别人眼中的美差。五品侍卫,俸禄高,福利好,而且最重要的是,可以随侍皇帝左右,或许一朝就被皇帝看中了,飞黄腾达了呢?乾隆朝的和珅不就是好例子?
可从小深深浸染汉族文化,容若的心里最珍贵的仍是诗词文章和感情。从小就见惯浮华的他,并未觉得这有多可贵。
他的《采桑子·塞上咏雪花》是其内心真实写照: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
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大内侍卫,虽为侍卫,实则也是皇家的奴才,没有尊严。在康熙身边担任侍卫的日子里,他一直如履薄冰。见多了伴君如伴虎的事例,他的颓唐更加重了。别人巴不得的机会,他却嫌束缚了自己的本性。
身在高门广厦,却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他适合的或许是做个翰林学士,做个富家公子,不用操心人情世故,不用理会世俗倾轧,过过清贵日子,与诗词为伍。
然而人生哪有那么容易?所谓失意每多如意少,大抵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大抵是因为他迈着自己的步子,不与世同。
康熙二十二年,容若从三等侍卫荣升为二等侍卫。那年,容若29岁。
朝堂之争的矛盾渐渐显现。父亲明珠权倾朝野,但也深陷权势之争。
此前,父亲因为京城地震被朝臣弹劾,三藩之乱已平定,台湾也已收复,康熙帝考虑的再也不是外忧,而转向针对权臣。容若的父亲明珠无疑就成了康熙帝眼中的一根刺,恩师徐乾学也顺应帝心,与明珠为敌。
周旋在皇帝、父亲、恩师之间,容若的心中想必也是极为苦闷的。佳人不再,故友远离。
在儒家思想熏陶下长大的容若,一向非常孝顺,父母生病时他侍奉在身边,不眠不休,自己脸色都黑了,还一直照顾到父母痊愈。
辜负了父亲的期望,他是愧疚的。对于父亲在朝堂上的权力争夺,他是无奈的。
于孝,他要跟随父亲,于忠,他得服从皇帝,难!难!难!
康熙二十四年,容若升为一等侍卫。这时,容若31岁。也是在这一年,他感染寒疾,急救无效,就这么去了。我更相信,这是因为他长期忧思难以排遣。
活得太真,就成了他人眼中的异类,过高世同嫌。活得太真,也就过于敏感,难以经受人世间的摧残。人嘛,缺乏钝感力,就会给自己带来痛苦与纠结。
临死之前,挚友陪伴,了却一些遗憾。他的一生,起先拿到了一手好牌。却慧极则伤、情深不寿,年纪轻轻便归于黄泉。容若的妻儿兄弟,都纷纷早逝,容若的离去或许也是种幸运。未曾见到大厦倾倒,未曾见到鸟尽弓藏。
纳兰容若,词文以“真”取胜。王国维赞其“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他的人品,也以”真“取胜。后世的学者研究他,赞赏他,然而观其一生,他最可取之处,在于他的至真至诚。对待父亲,他侍奉至孝;对待妻子,他真心呵护;对于朋友,他以诚相待,宛如流星,划过那些爱他的人们的心中。
白驹过隙,不见“家家争唱饮水词”的盛景,而纳兰心事却仍是无数少女吟诵的春闺梦。
公众号:人间有味是清欢(suphony82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