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掉入外在奖赏的误区

作者: 栗子堂的栗子 | 来源:发表于2021-10-01 14:49 被阅读0次

为什么有的人有创建商业帝国的动机,而有的人则想造漂亮的艺术品呢?为什么有的人更喜欢安静的生活,而有的人则喜欢喧哗热闹呢?

人们为什么喜欢做他们自己喜欢的事,他们除了不一样的动机,还有没有相同的动机,如果有,那么这些相同的动机又是什么?

几百年来,这是众多心理学与非心理学家们都在探索的关于人类动机话题。

有没有理论可以解释这种现象呢?

有的,在《人类动机》里提到“马斯洛的需求论”为我们很好的解释了人类存在5个层次的需求,而这些需求推动我们产生不同的动机。

《人类动机》是由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心理学教授休·瓦格纳所写,这本书从基本的生理需求出发,如饥饿和口渴,延伸到更复杂的社会行为,如利他主义,探索了到底是什么在指引我们的行为。作者休·瓦格纳探索了从生物学来解释人类动机的局限性,并展示了人类如何影响“基本的”生理驱动力以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回到书中的“马斯洛的需求论”,见下图。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其基本内容是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需求。

  马斯洛认为,人类具有一些先天需求,人的需求越是低级的需求就越基本,越与动物相似;越是高级的需求就越为人类所特有。同时这些需求都是按照先后顺序出现的,当一个人满足了较低的需求之后,才能出现较高级的需求。

  当我们了解人类的需求后就会明白,不同的需求推动着我们产生不同的动机,如下图:

因此可见,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倾向或驱力。它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可以激起或抑制人行动的愿望和意图,是推动人行动的内在原因。

动机是由需要、需求激发出来的驱动力。这种“驱动力”有外力与内力之分。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公司对经常主动加班的你奖励了100元,第一次你会觉得很欣喜,可当你加班成了常态,公司还是总对你奖励100元,你是不是会抱怨,自己这么努力的工作,为公司任劳任怨的工作、长期加班,领导也太扣门了只给100元,于是你加班的热情不高了,和其它员工一样准点回家,工作没干完也不管了。

有没有发现,想当初,加班这件事其实是你自己自发自愿的行为,怎么后来就变了,你的主动性下降了,就因为你觉得奖励太少了有了受伤感。

这种因外在奖赏而造成结果并不好的现象,越来越受到了心理学家们的关注。

1971年,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L. 德西首次通过做实验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外在奖赏对人们带来的伤害,提示外在奖赏存在弊端。

在实验中,德西让实验参与者玩一个趣味智力游戏——索玛。这是类似于俄罗斯方块的嵌套游戏,玩家需要将7个索玛方块拼成图纸上的指定图案。

德西将玩家分成A、B两组,他们都使用同样的图纸。他让两组玩家分别玩3天。在每天的实验中玩家会拼4个图案。在玩到第2个图案时,他会对玩家说:“现在我需要录入数据,不得不暂时离开实验室几分钟,你们可以继续玩,也可以看看杂志。”实验室中摆放的杂志有《时代》《纽约客》和《花花公子》等。

当然,德西没有离开实验室,而是在实验室镜子后秘密观察两组玩家。镜子是单面镜,德西能看到玩家,玩家看不到他。德西秘密观察玩家在等待期间会继续玩索玛游戏多久,还是会立即去看杂志。A、B两组都这么处理,唯一区别是德西会在第2天奖励A组1美元。

两组玩家的经历如表所示:

当德西离开实验室之后,第1天,A组与B组差异不大,两组玩家都继续玩了三五分钟;第2天,与大家猜想的一样,拿到奖励的A组玩得更久,他们玩了超过5分钟!然而,第3天发生大逆转。与第2天相比较,之前拿到奖励的A组只玩了较少时间,相反,一直没拿到奖励的B组反而玩了更长时间。

这是在心理学史上,德西第一次成功通过实验证明金钱等外部奖励对人动机的伤害。

无独有偶,另一位初出茅庐的心理学家——耶鲁大学的马克·莱珀于1973年也做了类似的实验。他的实验对象年龄更小一些,在他设计的游戏中,道具是彩色马克笔。他把参与游戏的孩子被分为三组:

期望有奖励组:这一组的孩子被告知,如果他们按要求画画,就能得到奖励;

·无奖励组:这一组的孩子不做任何处理,没有奖励;

·不期望有奖励组:这一组的孩子事先并不知道会获得奖励,结果获得意外之喜。

几天后,研究者把孩子重新带到实验室,给他们大量好玩的玩具,包括他们前几天玩过的绘画游戏。这一次,不给任何孩子奖励。结果发现,期望有奖励的孩子对绘画游戏的兴趣远低于不期望有奖励的孩子,如图所示:

数据结果再一次向人们证明,外在奖赏并非像人们想的那样可以激发人们持续做事的动力。

反而,这些实验向人们揭示了外界奖励的弊端:

1.奖赏会消弱内在动机,失去原本对活动的激情和兴趣;

2.一旦开始奖赏,就需要不停的奖赏才能驱动行为;

3.当没有奖励时,他们的表现就大不如前;

4.人们一心想着获得奖赏时,很可能会选择走捷径。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证明:这些奖赏无法促动一个人保持长久的【动力】,实验证实,只有当内驱动发生时,动力才会源源不断的保持下去,也就是说做自己喜欢的事,做自已能够自主能够胜任能够联结的事情,这也跟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需求相契合了。

曾经我们是这样对孩子说的,好好考,考到班上前10名我有奖励,孩子果然考的不错,等下一次我们又这样说时可能还会有效果,可是到了下一次的下一次当我们还是在对孩子说好好考有奖励时,会发现这个方法不好使了。

看完了这个德西【索玛实验】和莱珀【游戏实验】希望越来越多人的人不要再掉入外在奖赏的误区。

 

 

相关文章

  • 不要掉入外在奖赏的误区

    为什么有的人有创建商业帝国的动机,而有的人则想造漂亮的艺术品呢?为什么有的人更喜欢安静的生活,而有的人则喜欢喧哗热...

  • 蘇小白 │ 57「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02.情感引导的常见

    情感引导的常见误区 误区三:采用外部激励和奖赏的手段 孩子们要的不是外部的奖赏,而是你的关注。 孩子愤怒时,试着理...

  • 不要掉入漩涡

    记住,任何水逆期间的回溯都是假象。万不可掉入回忆的漩涡,很多事情已经结束了,甚至结束很久了。 旧人旧事就让它们尘封...

  • 知行合一2017-10-23

    当海盗不要当海军,过程就是奖赏!

  • 早起行动改变生活

    我们要养成一个习惯总是会遇到或多或少的问题。不经意间总是会让自己掉入习惯养成的误区。 习惯养成都有哪些误区呢? 一...

  • 要成为阅读高手,你首先要跳过这28个坑!

    写在前面: 阅读中存在很多误区,而这些误区我们一不小心就容易掉入坑,尤其是刚形成阅读习惯的朋友,以下总结了阅读中常...

  • 不要掉入期待的陷阱

    很多人一生都在期待别人来满足自己、认可自己、欣赏自己、夸奖自己……其实正是这些期待的陷阱让我们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 2021-07-19

    Jay Shetty 阅读技巧 阅读的误区 误区一,不要从头读到尾,对于非虚构类更是 误区二,不要太迷信别人的推荐...

  • 额外的奖赏——电影之行

    11月份隆重的月度颁奖典礼结束后,我们还有外出活动的奖赏,对于这个奖赏孩子们可是爱的不要不要的,兴奋的孩子...

  • 12月14日复盘

    父母管教孩子的常见误区 控制,放任,轻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用外部激励和奖赏的手段,体罚,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要掉入外在奖赏的误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elun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