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论语》的录读完结了。
感叹孔子不愧为圣人。几千年的教导,到现在去思考和实践,依然值得后人学习。
尤其是读到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译文各有不同,只是看原文,就已有很深的触动。
其中一个参考译文是来自曾仕强教授《论语的生活智慧》
孔子说:”不教导民众便加以杀戮,叫作虐待;不告诫就督责其成功,叫作残暴;先下令时宽缓,后来限期急迫,叫作贼害;财物总是要给人的,而付出时吝啬,叫作弄权的官僚。
在几千年前,孔子已经把人性中的弱点说的很清楚了。不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很容易犯这类错误。
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也是一样,有时候,没有教会他们怎么做,却会在他们做不好的时急着去惩罚,需要告诫的地方不说,又希望他们能自己就成功,还有一开始对他们很宽松,导致松散下来,后来又急令他们快速完成任务。
读了《论语》后,对这些道理有了认识,面对生活中的事情,说话语速和性子也比以前缓和了一些。当读经典的时候,也许不会感到有明显直接的外在收获,但是在不知不觉中,内心确实发生了改变,久而久之,面相也温和了,这是读经典带来的收益。
昨天开始读《孟子》了,《孟子》里有很多内容是孟子与统治者的对话。有些原来上学的时候在课文里学过,读起来更顺畅了,读的时候,不求快,求多,读读停停,在心里消化一下,正如孔子说:“ 不欲速,欲速则不达。”,昨天读到 “仁者无敌”,又想起了《论语》中的 “仁者无忧。”
由此看出,圣贤经常强调 “仁” 的重要性,也许做起来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是可以从小事开始做。
读经典后,借鉴古人的智慧,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曲黎敏教授说:“ 智慧,是让人不纠结。” 在温饱无忧后,人还是要去好好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实现自己内心要做的事情,而且是不纠结地去做。
因为无法决定结果到底会如何,所以纠结也没有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