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4274/3556fcab33a60576.png)
因为今年不回老家过年的缘故,临近春节也一直没有感觉到年味,直到同事们陆续开始回家,办公室的人越来越少,自己的心也有些飘。期待能够赶快到年三十,不过这更多的是对放假的期盼。
我想了一下之所以感觉不到年味的原因:第一是自己心里没有盼头,以前盼望春节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能回家见到父母。但是因为春节前我爸妈就来北京住了一段时间,也打算一起在这过春节,妈妈来了以后,每天也能吃上她做的饭,也没有了回老家吃妈妈饭菜的念头;第二是以前春节回家能见到从小玩到大的发小。长大后,大家都在不同的地方工作,见面次数少的可怜,每年春节都是能见面聊聊的机会。今年不回去,所以也就没了这种期盼;第三是缺少了正月有亲戚的这个环节,我们老家春节互相串门走亲戚的风俗也比较浓郁。但是今年因为不回家,自然也就没有这个过程了;第四是之前过年,家里都是会集中大采购,热闹的赶大集采购年货。由于过年的时候农村不忙,加上家家户户要买的东西比较多,所以每年临近春节的大集都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而现在不回家也缺少了赶大集的体验。
当然北京的年味也有几个体现:第一是路上的车越来越少,地铁和公交车上的人都变少了,道路畅通不拥堵,而且你经常能看到携带行李箱回家的人;第二是路上和小区挂灯笼了,烘托了节日气氛;第三商场播放着喜庆的歌曲,也开始了各种打折,购买年货的宣传,装点了节日氛围。
虽然心里难免有些失落,但还是要接受这个现实。早听人说在城里过年没什么意思,特别是北京对鞭炮管制的非常严格,五环内也不能燃放烟花。再者这座城市大多都是外来人口,年轻人都回老家过年了,之前听北京的同事说过年这几天在北京道路非常畅通,坐公交车会有一种坐专车的感觉,感觉公交车是为自己开的。一直好奇是否真的是这样,安慰自己说今年权当体验北京的春节了。再者不用跟其他同事似的每天抢火车票,为买票而苦恼,这应该是不回家过年唯一的好处了。
有的人说过年最重要的主题是团聚,只要一家人能够团聚,在哪过年都一样。但其实细细想来,环境的因素也非常重要,这包括两方面因素:一是你从小长大的环境,可能是村庄,也可能是胡同、小巷;二是周围的老邻居,也许你跟他们很长时间没见,但每次见到还是那么熟悉,有很强的亲切感。由于老家的地理位置劣势,交通不便,房屋简陋,冬天很多农村家里没有暖气等因素,这几年出现了很多年轻人不回家过年的现象。其实我也曾有过这样的想法,但当每次回去看到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乡邻,跟父母一起吃年夜饭还是会感到非常温馨。在父母的家,你从小长大的环境中团聚年味更浓。
听不到鞭炮声,只能通过习俗行为来感受过年的气氛了。年夜饭吃饺子,初一凌晨起来吃饺子,而且饺子里还要包上硬币,谁吃到意味着新的一年会发财。虽然是在北京过年,但是老家过年的一些风俗不能丢掉。我妈还照例做了年糕,肉皮冻,年前几天就催着我去买福字贴在门上。相比较在老家,对我妈来说在北京准备过年吃的东西并不是那么方便,原本在老家还有灶台大锅,不管是蒸馒头还是做其它主食一次性可完成的数量都要多,但是现在只有燃气灶台的炒锅和蒸锅了,发挥空间要小很多。这还是次要的,更主要的是她一直对劳动成果不满意,总是觉得燃气灶台蒸出来的馒头不如老家大锅做出来的好吃。我没有去考究是不是真的是这样,不过结果确实如此。但是没办法,客观条件所限,她现在只能是本着少量多次的原则,口味不理想,也只能接受了。好在今年不用做主食送给亲戚(我们老家有这习俗),要不然这还真是一件麻烦事。
我常常感觉在仪式感这件事上,父母这辈人要比我们更注重一些。本来年轻人对一些传统就不是很了解,加上在城市生活久了,快节奏、高效率、不迷信的理念贯穿了整个生活,渐渐的对很多世俗规矩都看淡了,在过年这件事上确实缺少了一点仪式感。
写在最后
本来这篇文章我是想写在北京过春节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借此机会给大家记录一下春节这几天北京的样子。之前也计划正月的时候带着父母去北京的庙会和景点逛逛,他们这是第一次在外过年,想给他们多一点年味,心里不至于太失落。但由于疫情太严重,北京的庙会和春节活动都取消了,包括故宫、长城在内的知名景点也都已经不对外开放了,之前的想法就已经泡汤了。为了安全着想,我也不愿去人多的地方,除了必要的事情过年这几天都宅在家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