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文学是研究人、反映人、表现人的,小说更是如此。小说三要素之首就是人物,一部小说是否成功有影响,不仅看它思想内容是否深刻,更看它能否塑造出一个或多个能够让读者记住的人物形象。
在塑造人物方面,一般小说都只能塑造一个、最多也就几个典型形象,而《红楼梦》给我们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且个个都令读者难于忘怀!一部《红楼梦》总共写了975人,其中有名有姓的多达722人,这样多的人物在一部作品里出现十分少见,尤其是有众多的典型人物。这些典型人物,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有封建贵族也有平民百姓。
《红楼梦》在塑造人物上面,具有这样几个明显的特色。
第一是塑造人物严格遵循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人物都具有真实性。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就表明了“不蹈历来野史的旧辙,更反对才子佳人小说的千部一腔千人一面和假捏二人名姓,又必旁添一小人,拨乱其间”的创作主张,而是根据自己“半世的亲见亲闻”来创作,据此可以看出,《红楼梦》里的大多数人物都是实有其人的,都是生活在作者身边的真人真事,甚至包括作者自己。正是因为真实,人们才相信,正是有了相信,才会有如此强烈的震撼。但艺术的真实又不能完全照搬生活,必须有选择有加工,有筛选有提炼。所以,在第四十二回中,作者借宝钗论画,进一步阐明了他的创作主张:“你若照样儿往纸上一画是必不能讨好的,这要看纸的地步的远近,该多该少,分主分宾,该添的要添,该藏该减的要藏要减,该露的要露”。这段话说的就是在艺术创作上不仅要遵循真人真事,也要有适当的艺术加工,否则就跟照镜子无异了。俄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普列汉诺夫说:“一个少女可以歌唱她失去了的爱情,但一个守财奴却不能去歌颂他失去了的钱财,因为前者能使人感动,后者不能感动任何人,甚至还招人嘲笑”。鲁迅先生也说:“画家画画,可以画蛇、画乌龟、画鳄鱼、画果子壳,画字纸篓,但不能画毛毛虫、画鼻涕、画大便”。道理也很清楚,前者画好了,别人不会讨厌,后者你画得越像,越让人恶心。所以艺术的真实并不包含生活的一切,它可以是真实的生活,也可以是生活本质的真实,更要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红楼梦》在前五回中,就把主要人物的性格交代清楚了,后面都是按照这个逻辑来写人物的。
第二是作者以精雕细琢的功夫,把关系十分亲近的、甚至年龄性别相同、性格也很相似的人能够写得个性分明。这是很多作家想做,但难于做到的。人物塑造最主要的是什么?就是要写出人物的个性,不能把人写成千篇一律,没有个性的人物形象是没有生命力的,也是无法区别开来的。生活中的人各色各样,同一类人也有他的特别之处,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以个别的形式存在的,没有一片相同的绿叶,更不要说相同的人,《红楼梦》恰恰是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不管是关系亲近的也好,还是性格相似的也行,都能写得个性分明,栩栩如生。比如,尤二姐和尤三姐是同胞姐妹,但前者是逆来顺受、甘受摆布的弱女子,后者却是敢于反抗、谧视权贵的烈女形象;薛蟠和薛宝钗是亲兄妹,但前者是无恶不作的呆霸王,后者是人见人爱的封建淑女。《红楼梦》的众女子中,有很多年龄、性别都一样,性格也很相似的人,如黛玉和妙玉不仅性格相似,连名字都只有一字之差。两个人都孤高,但黛玉的孤高是为了自保,而妙玉的孤高体现的是厌世。黛玉孤僻,是因为她很清楚,她虽然是贾母的外孙女,但这毕竟不是自己家,尤其她更清楚这个贾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地方。按她自己的说法就是“风霜刀剑严相逼”的地方,在这样一个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地方,要想保全自己,使自己出污泥而不染,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孤立起来。其实林妹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