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相信直觉

作者: 5534188846e1 | 来源:发表于2019-03-30 22:31 被阅读23次

    长久以来,人们相信做人要理性,做事要有条理、符合逻辑。今天我想说,还要相信直觉。

    从大脑的结构看,直觉和逻辑不是一对反义词,而是大脑处理信息的两种方法。

    在人类发展早期阶段,直觉敏感要比逻辑分析更有用处。试想我们的先人在森林中生活,忽然感觉到了风吹草动,一定先撒腿逃跑。虽然可能是虚惊一场,但喜欢“大惊小怪”的祖先更容易存活。如果这时候动用逻辑分析,是风吹草动,还是动物凶猛,那么可能小命就没了。于是,直觉敏感的基因得以遗传下来,深深地嵌入现代人的体内。

    直觉带来高效抉择的例子在今天比比皆是:

    一个好的警察,经常一眼就能看出嫌疑人来;

    一个好的篮球运动员,在做出如入无人之境的空中接力时,往往是神来之笔;

    一位负责任的爸爸,往往回家一看到孩子的脸,就能判断孩子是否有心事;

    我们在打电话的时候,虽然没见面,也能感觉到对方的善意与恶意;

    ……

    一位消防员曾回忆,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他和队友冲入一间着火的屋子,然后就感觉哪里似乎不对;于是,作为队长的让就让大家马上撤离现场。结果最后一名消防员刚刚出来的一刹那,整个房子都塌了。后来复盘发现,原来火源在地下室,他能感觉到屋子里的灼热,但是看到的火势与这种热度不匹配,于是靠直觉进行了决策。

    事实上,我们生活中90%的决策都是靠直觉做出来的。

    直觉如此重要,哪些情况下,我们更加需要依靠直觉呢?

    首先是极有经验和把握的场景。一个成功的决策,等于90%的信息加上10%的直觉。有些判断表面上看是直觉,其实是基于经验和经历。

    比如一个围棋高手,一看棋盘就知道下一步应该往什么地方走。这并非因为他的直觉进化得比其他人好,而是因为他真正下过或者复盘了几千盘的棋局。

    高手比赛,大部分技能都是由大脑里的无意识部分实施的,有意识的思考反而成为干扰因素。

    有实验证明,对于经验丰富的飞行员、技巧高超的运动员来说,这些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最佳反应。

    其二,必须在很短时间内做出某个决策,这时候就要启动直觉模式。《思考快与慢》一书的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曾提过,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系统1”是直觉模式,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系统2”通过调动注意力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比较慢。

    我们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调用的是“系统1”。电影《萨利机长》根据真实的事件改编——哈德逊河迫降事件。

    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公司1549号航班在起飞1分钟左右,两个引擎因为飞鸟撞击失去动力。按照塔楼和机场方面的指示,这架飞机本应折返机场迫降。但机长沙林博格根绝自己多年的经验判断,根本无法完成机场迫降,于是避开人烟稠密地区,冒险让客机紧急降落在贯穿纽约市的哈德逊河上。

    这个操作并不合规,但却是机长根据直觉做出的判断。结果,飞机不但没有受损,还令机上所有乘客生还。

    其三,越是完全没有经验和参考的事情,越应该依赖直觉。摸石头过河,某种程度上也是“跟着感觉走”。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种考试经历——碰到了完全不会的题目,需要从ABCD中做出选择。这时候,你的最佳做法是什么?就是把第一个跳入你大脑的字母填空进去。不要去想为什么,因为想了也没用,你还是不知道。这时候强调理性思考是没有意义的,直觉是反而更大概率做对。即便做错了,也没有更大损失。

    直觉这么厉害,是不是理性分析就没用了?当然不是。直觉虽然有效率,但也很容易上当,它固守“眼见即为事实”的原则,往往产生损失厌恶和乐观偏见之类的错觉。

    比如,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心理学图片:两条一样长的线段因为不同的参照,显得不一样长;再如裸眼3D技术,也是利用了复杂的光学原理欺骗人的视觉。

    在社会交往中,我们往往容易产生“羊群效应”,这种从众行为也是进化使然。但放在金融领域,有些机构就利用散户人云亦云的特点,制造疯涨或者狂跌的假象,制造过于乐观或悲观的情绪,从而达到剪韭菜的目的。

    事实上,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行为,都夹杂了直觉和分析。这两者很难分开。只不过以往更加强调人要理性,对于直觉的用途往往重视不够。

    希望本文对于那些“理性动物们”有所启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要相信直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ere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