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魔奶爸给我的影响非常深远。最开始关注他大约是八年前了,可能更久,已经记不清楚了。当时看他的书,买他的如何学英语的视频课,是为了学语言,我先是按照他的方法学英语,之后老二C三岁的时候,我出去上课又开始学瑞典语。不过语言都是相通的,一通百通。我非常感谢奶爸当时在语言方面当了我的引路人之一(另一个人是李笑来)。
后来奶爸又专注职场和沟通领域,现在我关注的微信公众号很少,他就是其中之一。
前些时候,忘了提起什么事,我跟在美国的Coral(一个比我小两岁的中国女孩)说起恶魔奶爸。Coral说她其实订阅了奶爸的公众号,但是因为他现在做的都是一些职场问答,觉得和她没有什么太大关系(Coral现在不上班,在家带娃),就不怎么点进去看了。
其实我现在也不上班呢,在上职业学校,况且瑞典的职场和中国的有很多文化的不同,也未必通用。但是很多时候,很多做事的方法,思考的角度是相通的。
比如我还订阅了李天飞的公众号,要知道他可是普及古文的,按说和我的生活更是没有一毛钱的关系,可是,正是从他的文章中,我正式开启了瑞典语2021精读计划:
而且May(就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里面的会六国语言的这个台湾女孩)也借了这本书,受我的影响,也买了Storytel(瑞典语的有声书app,她本来嫌贵,一直拖着没买),我们打算一起,看,听,并模仿朗读者的语气,这将是一个持续半年以上的工作,非常有意思!
可以说,有些公众号的领域,看上去仿佛和我的生活毫不相干,但细想,其实很多方法论都能借用。
我特别感谢奶爸。他这两年一直在搞职场问答,有两次问答,可以说让我的人生发生了逆转。
第一次是在2020年的11,12月期间。我记得特别清楚,我在运动大厅刷刷手机,C在上跑酷课。
这次的问答,凭记忆,是一个年轻人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他觉得现在互联网很火,想放下一切归0,去学互联网,问奶爸怎么看?奶爸说(大意),互联网是很火,但是跟你有什么关系呢?你能够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说明这方面还是学得不错,工作了好几年,也有一些人脉。你去互联网行业,你的知识人脉均归为0,未必有好的结果。你想去互联网公司,不是你对互联网感兴趣,而仅仅是因为“互联网火”,你又对这个行业了解多少呢?就像我,我知道无人驾驶汽车火,但是,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做自媒体,别人可能觉得有点low,但是我出的课大家喜欢,有市场,我喜欢干这个,我也擅长干这个,那么我干这个就是最好的。
可以说,奶爸这次的问答给了我很大的震动!我对于人生的选择也有很多迷茫,前几年在未开始职业学校前更加严重,也不知道该选什么专业。看到周围朋友,有做技术做得不错的,做会计做得不错的,做某方面研究做得不错的...当然,我现在已经选好了专业,正在读一个专业,当然这个专业也挺有意思的,但是更多的对于我而言,是一种赚钱方式,总觉得如果一生就做着这么一份普通的工作,此生有憾!
记得当时在运动大厅,看到了奶爸的这次问答后,我立刻决定开始写某一个主题的文章,打算今年职业学校和写文章并行。初定这个主题的文章大约二十篇,现在完成了大约六篇,打算二十篇快完成的时候,拿给出版社看一下,能不能出版(这些文章我不会发布在简书,简书只是我记录生活,反思和练笔的地方)。
大多数朋友不知道我在写这一系列的文章,并且想出版,但是May知道,我可以和她交流很多和其他朋友沟通不了的问题。除了May游历四方,所以能更容易理解别人,方便沟通之外,May本来在台湾也是翻译者,我们关于书籍可以聊很多东西,她看电影和纪录片更是海量的,这点我很少看,因为我眼睛看电脑长了不舒服,她在很多方面会给我很多灵感。我的宝藏朋友!
我有时候在想,如果我认真地写好了这二十篇文章,不能出版呢?这一犹豫间,我就想起李笑来的话:难道写得不好,就不写了吗?更何况,我知道,关于这个主题的知识,国内还是比较稀缺的,我认为,我的这些方法论型的文章是有价值的。
其实奶爸的多次问答都给我不少启发,今天我只记录两次给我灵感最大的。上面是其一,另一个问答则是发生在今天。
一个读者问关于和领导沟通技巧的问题,其实跟我生活目前八竿子打不着,而且瑞中文化在这方面也不一样。但我仍然受益良多。
奶爸回答得很长,我只截取了给我灵感的这一部分:
......哪怕你把所有的书都看完了,该不会的还是不会。
自作聪明,弄巧成拙,自以为是的作死的反而更多。
所以教育和自学,从来都是个难题。
这时候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哈佛商学院对这个教育难题给出了一个终极解答。
就是四个字: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延用了半个世纪,仍然教出了不少SB,可以神奇的在几个月内就能亏到几十个亿的天才选手。
但教学方法没有万能的,只能选择成功率最高的。
在诸多的实用学科教学法中,案例教学是最不SB,破坏性最小,成功率最高的那一个。
所以为什么我的微博采用的是案例问答为主的模式?
原因就在这里。
案例和问答,恰恰是价值最高,最有价值的部分。
你对案例的思考,推演,身临其境的感受,脑中的模拟,获得的初步经验,恰恰是你能够获得的最宝贵的东西。
提前看过很多案例的人,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弯路。
不喜欢看案例,整天求书单的人,除非是天才,否则其实就是天赋较低又想走捷径的人,这种人最好暂时别看书,越看效果越差。
多看案例,多参与讨论。
做一本纯案例的书? 这个想法怎么样?一两个月前从图书馆借了瑞典语的《Kom Vi Gör Om Det》,这就是一本案例书。我粗粗翻看的时候,其实当时心里有一个隐隐约约的想法,这种用案例形式阐述方法论的方式很不错。只是一个模糊的想法,今天看到奶爸的文章,觉得这个事情,真的可以好好想一想了。
现在真好,每天几乎都是在巨大的收获中度过的。现在是瑞典时间上午10点26分,今天没课,在家休息。下午1点,约了May和另一个朋友Emma开Zoom会议,用瑞典语聊大天,我打算聊聊我昨天听的一本书(就听了不到一个小时)《Jag Är inte Död》,一个男同性恋的自白,这本有声书现在特别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