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2024.4.25,晚上10.38,记录昨天上课及到今天的思考。
昨天进行了第一次试教,内容是岗前练习。原本的设计在课堂呈现时不理想,学生无话可说,想说时也没机会说了,课后研讨时大家交流,觉得这节课不有趣,学生也没机会表现,想表达的东西也很少,原因是没有体验,他们没经历过,所以都觉得没问题。
所以最后意见时,让学生先练习,再交流,这样就有话可说。
这个意见我觉得很正确,原本我的设想是让学生想想自己会不会有问题,但明知道学生是说不出的,因为他们都觉得这个事情很容易做,所以不可能有问题,该看的都看了,该有的流程都知道了,怎么会有不会的呢?
所以我在明知学生是这种情况的前提下,还是硬上了这个环节,确实也是很尴尬的…
对于其他老师给出的意见,如图书管理员还是图书馆服务员?为什么不让学生体验多个工作内容呢?为什么要局限在这么小的图书馆里,不能给他们更大的视野呢?这就让我思考,在这个项目中,到底想达成什么目标?
作为三年级第一次比较职业化的主题,侧重在什么点位上更好?
有老师提出要多体验,如果是体验,更侧重在蜻蜓点水的感知,因为学生需要轮岗把每个工作都做一遍,但是在实际课时安排上,每个学生把每个工作都做一遍,其实他只有1次真实做的机会,这一次大约也只有半小时,而这个过程在我的理解上,只是职业体验的2.0版本,可以理解为对职业的初尝试。1.0版本是学生进入到职业场所,对职业人的工作进行观察,进而得到了一些感悟和理解。而我理解的3.0版本是,学生通过观察、访谈进行了间接体验后,通过岗位的练习进行岗位的体验,并在岗位上真实地工作一段时间(一周或几次),面对真实的人、事、物,遇到真实的突发问题,获得了真实的感受和体悟。4.0版本是,学生的岗位工作持续了几个月甚至一学期以上。而这四个不同层次的职业体验,所达成的效果也是不同的,1.0版本,侧重在初步了解,可以短时的了解很多不同职业人,但是这个了解只停留在看的层面。2.0版本,侧重在初步体验,就像试玩、一次性用品一样,一次即结束,玩玩就过了,看个大概,这个阶段对职业的理解是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但是基本上是需要辅助或抽去真实复杂性的,所以理解比较片面。3.0版本,这时的职业体验已经进入到真实场景中,具有真实场景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学生基本可以不借助辅助或帮助,独立开展工作,但是在特殊情况出现时,还需要导师或专业人员的支持。4.0版本,学生是完全进入到一个工作角色中,面对真实复杂不确定的场景,持续开展真实的工作,完全与社会并轨,并且可以独立解决一些复杂突发的问题,不需要导师或专业人员的支持。
如果按照这个理解层次的话,我希望达成的是3.0版本,所以我更希望学生能在一个岗位上多做几次,增加与真实场景的联系,从而获得1-️无穷的经验。
这是第一个疑问的解答。
第二个疑问是,学生对岗位的理解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如何达成这个理解。
我一开始也认为,学生应该在准备阶段就对岗位有充分的理解,甚至可以说出一个很高大上的岗位工作目标,但是通过观看工作视频、通过现场工作的观察、访谈、以及自己观察图书馆的布局等,学生的理解与我“期望”的完全不一致,如清扫岗的目标是做劳动小能手,这似乎和图书馆工作没关系,非常笼统。但是为什么学生在这个阶段会说出这样的岗位目标?我认为这是因为学生对于岗位的理解还达不到那么深,因为他们没有体验和工作,这个和课堂上老师教的时候学生的反应是一致的,学生对理解还只是停留在理解的第一侧面中。
那我需要在准备阶段让学生达到深度的理解吗?我觉得不需要,因为在后续每一个活动中,学生的理解会更新,通过的是他们一次次离职业工作更近来达成更深的理解。
如当清扫岗的同学完成修书任务的时候,我觉得他们会发现修书任务不容易,他们的岗位目标可能就是“希望能把书修好”,当他们多次在图书馆修书,修了很多书以后,他们的目标会不会变成“能把每本书都修的跟新的一样”“同学们可以好好对待这些书就好了”“我要号召同学们都能把书像朋友一样对待”“为什么书这么容易破,如何让书不会破呢?”等等等等各种各样的新的想法,而这些想法的生发,一定是多次岗位工作后才会生出的,不是我可以替代他或者我在一开始特意引导他这样去思考的,我想这体验式学习,在体验中对工作的理解不断发生变化,从而拓展出新的东西。
所以我认为,在这个项目中,有很多条线索,
线索1:体验的不同层次,视频(间接体验)观察访谈(直接体验)练习上岗(更直接的体验)
线索2:工作理解度,通过工作目标的设定,来观察测量学生的理解
线索3:工作的熟练度和态度、技能提升,包括观察力、合作能力、动手能力、随机应变能力、表达能力。积极、仔细、耐心、亲和…
目前想到三个线索,等后续再仔细想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