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没想好该起个什么样的标题,只是在写关于惠东、惠州产业升级的微博的时候,写着写着,思绪突然井喷,越写越多,不如就写成一篇文章算了。
从小喜于观察周围的环境,周围的人,以及周围的事,加之记忆力较好,一年一年,十年十年的回忆比对,总是能以事后诸葛亮的方式,总结出当时人与物境遇的因果。
但人脑终究不善于处理精确的事物,记忆总是有一定偏差的,甚至完全错误也是有可能的。以下记录的事,可能不那么准确。
惠东最初是个农业县,与中国大多数的县一样样,没多大区别。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广东出现了大规模的逃港潮,有相当多惠东人逃到香港去。也因为离香港近,靠海,有了香港亲人的帮助,惠东开始出现走私,后来走私严重到万里亲自来惠东督战。这波走私潮也富了一拨敢冒险的惠东人,算是惠东的第一波致富潮。现在县里的一些富人,不少是当年走私赚了大钱的,逃港潮的那拨人,也给家里带来了不少的财富。这笔财富算是惠东工业的原始资金积累。
在九十年代时,惠东开始出现几个工业镇,我长大的大岭镇便是其中一个主要的工业镇。那时候应是港商和台商来这边投资,以纺织工业为主。之所以记得是纺织工业,是因为小的时候,经常听妈妈懊恼没有学会衣车,好多女性熟练工的收入都相当不错。
大概是到了2000零几年的时候,纺织工业似乎都衰败了,外商也撤退了不少,有一个在纺织厂上班的婶婶渐渐得上班越来越少了。那时正是我读初中,镇上开始有大批穿着制服的工人,玩具、塑胶制品如胶花假圣诞树这些大工厂开始兴起。
这些工厂订单量多得甚至愿意招聘寒暑假赋闲在家的初中学生赶制货品。有些工序是需要大量手工制作的,譬如给胶树枝穿上胶叶子,很多工厂则将这些工作外包给家庭主妇们。有那么几年,满大街都是一家老小围着在做胶花,也有那么一两年,对于我来说,做胶花简直是噩梦,单件的价格很低很低,无休止的重复劳动,但是穷,还是要做。
有一次春节后返校,在回南京的火车上,听周围的学生聊,方知道,原来很多地方的学生是没有暑假工这么一类经验的。
这些玩具塑胶厂的工资并不高,很多又是重复性计件劳动,加之大工厂,纪律要求比较严格,迟到扣钱,请假扣钱,没什么节假日,晚上加班严重,本地人多数不愿意在这种工厂工作。大量的外地工人进入到惠东,“北佬”这个充满歧视意味,对所有讲普通话的外地人的统称的词,开始大规模流行起来。
与此同时,制鞋工业开始兴旺起来,一些家庭作坊式的小厂开始接大企业的外单加工鞋材,进而带动一系列鞋业的发展。惠东大部分的鞋厂,都很小,有些就是一家人在做,有些一般就请几个工人。很多本地人进入到这些家庭作坊式的鞋厂工作,收入相对较高,也没有大工厂那样严格的纪律要求。
掹鞋工培训,掹鞋工招聘的广告开始满大街都是(不过他们都用了错别字:猛),另一个在鞋厂做掹鞋的婶婶,收入就够农村家庭羡慕的了。
到我读高中时,玩具塑胶厂则开始衰败,渐渐地街上穿制服的工人越来越少了,暑假工招聘也几乎没有了,及至现在,原先的那些厂都或倒闭或撤退搬走了。惠东的制鞋工业反倒是到了巅峰,建了个银基商贸城,搞了次《同一首歌》演唱会。
也是这段时间开始,吸毒贩毒制毒变得越来越多了,有钱了,又没有引导,便容易走上歪路。
08年之后一个又一个的鞋厂鞋材厂老板跑路,到处都在感叹生意难做。工人工资也骤降,从之前天天加班通宵,到现在一年开工不到十个月,周末也不用去上班了。银基商贸城等几个鞋材市场,商户越来越少,人也越来越少。街上掹鞋培训的广告已很少见到了,满大街运货的摩托三轮车、小卡车也不见了踪影,讲普通话的外地人也走得七七八八了。
工业衰落的同时,旅游业和房地产倒是开始兴旺起来。09年高中毕业的时候全班去海边玩,大片的海滩依旧处于没有开发的状态,现在的海边,万科、碧桂园等开发了大片的海边公寓豪宅,酒店鳞次栉比。由于短时间内涌入过多游客,基建没有跟上,几乎一到周末就塞车。
县城周边的城镇都已衰落,县城倒是飞跃发展,其他城镇的居民,越来越多来县城买房产。
总结下来,惠东这几十年大概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农业——>走私(资本积累)——>轻纺织工业——>外贸型玩具塑胶工业——>家庭作坊式、小型鞋材、制鞋工业——>旅游业、房地产。
从这条产业变迁的脉络可以看出,惠东几次产业变迁,产业之间并没有多少承接关系,也正说明了惠东产业升级的失败。个人觉得有两次重要的产业节点上的失败,是惠东走到当前境地的主要原因,一是轻纺织工业没有像珠三角其他城市那样,逐渐技术升级、产业链加深;二是家庭作坊的鞋材工业,没能合并组合形成大企业,大品牌,无法实现技术引进、技术创新和品牌铸造,时运不济又遇上了金融危机,外贸疲软。
对于工业来说,从小变大才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较优的形式,只有大工业才有可能引进最新技术,实现技术自我创新,做大品牌,加深产业链,大规模劳动力技能培训。大工业因其严格的纪律,对当地人口素质是有提升的。且因为其体积较大,具备和官员叫板的能力,反过来还能促进当地吏治水平的提升,最典型的一个城市就是苏州了。
不过大工业却也同时很难给当地居民创造富裕的机会,拿石化项目来说,它完整的那条产业链,本地居民很难有那个技术、知识能力去参与,更别说那动辄几百上千万的启动资金了。家庭作坊式的工业,一般启动资金就十多万,勤勤恳恳的做,遇上好点的年份,就能逐渐积累资本了。
惠东的产业变迁,从较大的工业退缩为家庭作坊,及至现在把重心放到了旅游业上,产业升级是失败了。即使现在的旅游业,还是有很大的危机。旅游业是种极其分散的产业,政府政策,行业自律都难以得到有效的实行,一旦沦落到三亚那样宰客的地步,便无力回天了。
惠东失败了,不过惠州的产业升级倒是成功了。以石化、电子信息,汽车这些大工业为支柱,连续几年的发展速度,在珠三角不是第一就是第二。大亚湾、仲恺这两个产业园区,个人感觉是非常类似新加坡的工业园区的,苏州就是靠引进新加坡的这种工业园区,实现了高速发展的。
上大学的时候在一节课上和老师讨论过,对一个区域来说,核心城市的科技实力更能实现科技创新。江苏整体的科研实力,是高于广东整体的科研实力的,光是高校实力上就可以碾压了。江苏有11所211大学,广东只有4所,我的母校南京大学的两院院士数量,一度比整个广东加起来还要多。但广东的优势则是有深圳、广州两个全国核心城市,深圳依靠华为、中兴、比亚迪等公司,在发明专利上一度占了全国的近一半。只有核心城市才有较大可能开辟新行业,深圳在互联网、智能硬件、汽车上的产业突破,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城市东莞和惠州的产业升级。
以深圳当前带动惠州发展的速度,十年后珠三角应该能再增加多一个东莞等级的城市。
所以,要看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是否有前途,产业升级是否正确,其实还是有一定的模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