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下课,我和同学聊起,这学期很疲惫啊,都是凭着一口仙气撑着上班上学,同学非常有同感……
周四小组,提到了诗篇88篇,一下强烈地抓住了我的心。诗篇诗人在第88篇里的主旋律是非常黑暗的,他到最后也没有回到基督里……当然,诗人是敬虔的,只是诗篇没有揭示所有,只侧重记录了当时那段至暗时刻。
我觉得诗人很真实,没有刻意地很归正或政治正确,当然他一定是个归正的信徒,但他也有着孩子气(这是牧师的话),有点拧巴地无厘头地向天父撒娇。哦!这不是人之常情吗?如果一直都是很坚强很懂事的状态,那他的内里一定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心酸吧!或者是自己也没有去正视的问题。
某位友人一直说我们团契的画风太老气横秋,虽然比那些胡闹互掐的要好太多,但总是感觉哪里怪怪的。
我是个长在红旗下的传统少年,成长经历中又一路接受老一辈的耳濡目染,相对是个中规中矩的人,不觉得我们的画风有多少问题,毕竟人无完人。
但开始越发认识到这个问题,是神带我经历了一阵疲软,很多事情发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软弱。突然有一天我想明白了,这才是我一直以来的状态呀!只不过初信时是蒙了神格外的恩典和带领,被神拆毁了很多偶像,我才能在一个相对清朗的环境中清心信主。这不是我的本相。所以当环境逐渐在改变,试探和挑战越发增长,我就显得那么微小。感谢主,借着生活的经历,让我认识自己的软弱本相。福音正是软弱之道,贫穷的人有福了。
很多时候是活在一套理论中,经历了一些事情,就让我自以为在救恩里安稳了,很快就忘了自己的本相和所蒙的恩典,反倒自欺地以为自己得着了,多么无知和骄傲啊!但是实际生活中,现实是打脸的,看到昔日同学发展的如此优秀,我里面心静如水?不可能的。说波涛汹涌也不为过。真是一番挣扎千帆过尽才能再次回到基督里。我以为自己不怎么爱世界,也觉得自己不怎么羡慕别人,但现在的我越来越不敢这样说。也许我看到年薪几十万的同学还可以淡定,看到上百万的就翻腾一些了。特别是自己要还房贷的时候,这个挑战就显得很真实。哈哈真的好现实;)再退一步说,即便有了生活的压力依然能保持安之若素的心态,看到高薪的尚且不以为意的话,看到同学从Harvard毕业后,在UN从事着解决“人类重大问题”的工作,在国际top律所工作,却绝不是没有触动,因为自己曾经和他们并肩而行啊!年少时我们有共同的理想呀!如今他们实现了呀!谁敢说自己不羡慕世上的成就呢!虽然所有工作说到底本质都一样,再光鲜再规范的工作也会有很多噱头,也不过五十步和百步的区别而已,在自己的工作中就可以有这样以小见大的看见。如果不是在基督里以一种天国的价值观去耕耘的话,都是一片凄凉。我看到了这个悲哀的事实。可我确实还是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时常是想着下一步该如何如何改变,而不是在这一步在当下经历福音,安息在神的带领之下,我似乎忘记了神自会带领我下一步。
对婚姻也是如此,“结婚-不结婚”在我的生命中往复循环,始终都没有一个定见。越长大越享受独处,因为独处常常让我紧绷的神经可以得到放松,充满电力,也让我杂乱的思绪可以整理清楚。总之独处让我找回了我自己,回到了一个舒服自在的位置上。我需要常常有独处的时光,可以学习思考发呆,不亦乐乎。很多时候,很多肤浅的社交只会让我觉得非常消耗。但也承认,有的时候独处会让我陷入空虚寂寞的状态,虽然我已经习惯了,也并非不能忍受孤独,但我和朋友及弟弟的相处让我看到,我需要和家人朋友互相陪伴,不论是生活的照料,情感的慰藉支持,互相的扶持提醒,对我们双方都是非常有益处的。正是因为这样的关系极其重要,我才变得格外小心。会认真考虑婚姻的可能性,但也正是这样细思下去,就会看到自己对一生之久婚姻生活不能胜任,原因也是因为太过自我,太爱独处和自由,无法建立如此亲密的的关系。不想误人误己,就不想结婚了。前些年这事被遮盖了,而且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我会时常屏蔽这个话题,免得自己陷入更深的漩涡里。而随着日渐增长的年龄,外界催婚的压力,自己徘徊在渴望和恐惧之间,内心也变得焦灼不安。在这样的焦灼中,愿神亲自显明祂的心意。
且不说在团契中不同背景肢体相交的张力,大家挣扎的点各不相同,虽然有不少连接,但还是孤岛着,缺少了诗篇里那种对神真挚情感的表达和连接。所以彼此之间也没有很深的依附感和眷恋归属感。当然自己就是这群体中的一员,又表示着深刻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大家都在一个成长的过程中,只是这实在令我无力又无助。软弱中我不想参加,感觉很难被牧养。于是要么逃,要么强按着自己坐着,却又坐立不安。但我也看到了自己在软弱挣扎中被神带去团契里,得了坚固和安慰。
也常常勉励自己遇到困难不要轻易就逃离或者回避,我既然看到了很多事物的实质,其实是无处可逃,唯独基督是逃城,道理阿门,却不容易逃回基督。
很多时候,只是环境没到,很多罪、偶像和软弱被遮盖了,没有显出来而已。但罪一直都在,自己无时无刻不是一个惹动神愤怒的罪人。而靠着自己有罪的本性所做的事情,都没有真正遇见福音。那带不出生命的果效。
很悲哀地看到,自己虽然时常把福音挂在嘴上,生命的经历和体验却是少的。这也是年轻的加尔文主义者的通病,就是脑袋很大的巨婴。
很多话知易行难。所以这个事实让我以后学会谨守自己的口。对别人也是如此,不要轻易开口,不然难免会有些论断。快快听,慢慢说。Don’t judge.
感谢神赐下一段静谧时光让我沉淀下来,感受自己的软弱,接纳自己的软弱,也体会他人的软弱,接纳他人的软弱。并再次看到一切都是基督的荣耀。
能做的就是,呼求神更大的怜悯恩典再次临到我。让我常常看到如陀螺般旋转的自己,是那么软弱。
也小心保守自己的心,警醒地前行。
他对我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我为基督的缘故,就以软弱、凌辱、急难、逼迫、困苦为可喜乐的;因我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
(哥林多后书 12:9-10 和合本)
19世纪美国长老会怀腓德的一段话:宗教改革所提倡的基督教,其本质的精义是信徒会一直感觉到他生命所依靠的恩典,是他所不配得的。这种基督教的核心在于罪与恩典的对照;所有的事都围绕着此中心而展开。这主要是因为宗教改革非常强调因信称义的意义。它的信念是:我们在地上的日子,不管是在哪个阶段,在我们里面或我们所作的任何事,都无法使我们得到神的接纳。我们自始至终都是因着基督的缘故得到神的接纳,没有一刻不是。不只从我们信神的那一刻起开始,也持续在我们一生当中。我们对基督的需要,不是在我们信主之后就停止了;我们和他的关系的本质,以及透过他和神的关系的本质,也从来没有改变 ─ 无论我们在基督徒恩典的进展或我们在基督徒行为上的成就如何。我们唯一能靠赖的,总是他的宝血和公义。我们的本质,我们所拥有的,或我们所作的,永远无法取代他的位置,或和他相比。我们永远是不配的,而我们所拥有的,或我们所行的善行,都纯然出于恩典。虽然基督赐给我们天上各样属灵的恩赐,但我们自己仍旧是“悲惨的罪人”。没错,我们是靠恩典得救的“悲惨的罪人”,但仍然是“悲惨的罪人”,我们所配得的,从来都是神永恒的震怒。这是改教家对信徒和基督之间的关系所采取的态度,也是新教世界从改教家那里学到的态度。
虽然无花果树不发旺,葡萄树不结果,橄榄树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粮食,圈中绝了羊,棚内也没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华欢欣,因救我的 神喜乐。主耶和华是我的力量;他使我的脚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稳行在高处。这歌交与伶长,用丝弦的乐器。 (哈巴谷书 3:17-19 和合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