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空虚主义的侵蚀

作者: Mr烟花 | 来源:发表于2017-11-04 14:53 被阅读155次

          这两天在阅读《未来简史》和《基督神学》和《罗素谈人的理性》,随着书中宏图的展开,越发的觉得人类的渺小与宇宙的无穷,不由得对终极意义产生了大量的疑问。读书的经历也自我成长的历程,经历了无数次的拷打后,追寻真知的脚步却越发坚定。希望读者能认真思考,看到这个世界的背后,有着怎样的风景。


    民主行为被认为是人类精神的结晶 从神性到人性


    •浅谈不幸福

          我们可以称为恶的行为,其本源都可以归结到青年或童年时期的某种匮乏,当然从性本恶的观点出发,也可能是人性的缺点。

          拜金主义者最常见,大多被不健康的价值观所奴隶,以为追逐金钱就是获得了至高的幸福,殊不知被金钱驾驭了灵魂,得失之计较全在于数字的增减(追求生活品质不等同于拜金主义,过度才是有害的,而制度决定度的大小)。根据罗素的不幸观,此类人常见的原因是来自于制度的不平衡,财富金字塔处于上游的一部分人刺激到了其他阶层(也就是“挨过饿”的人),被欲望驱使的产物;或者是封建文化的残存观念:利己主义(人不为己 天诛地灭)、享乐主义(人为财死 鸟为食亡),以至于对财富的观念变成了幸福的观念。典型的精神世界贫乏的体现,缺乏真善美的认知。(多说两句,马克思所言的物质决定意识在国内被很多人曲解了,意识是认识,意识不代表精神世界,而精神文明是和物质文明同等重要的)

          过度的欲望就变成了一种畸形,所以才有“越缺乏什么,越炫耀什么”的说法,以凭借自认为的成功标准评价他人。

          我的观念中,成功只是一种有角度、阶段性的评价,绝不是人生目的。其根本是在朝着自我实现、对群体(家庭、社会、民族、人类)有益的过程中不断前进。其途中得到的财富、名誉、权力只是附带品,没有得到才是常态。附带品可以是获得成功的工具。如若本末倒置,将个人价值定位于财富、名誉、权力之上,苦其一生也只是成功的奴隶,何谈幸福之说呢。

          成功不能量化,只有附带品可以量化,所以很多人喜欢拿去比较,最终就将附带品偷换了成功。幸福也是一个道理,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知道。

    构建在比较之上的幸福感,就如同用谎言去验证谎言。

    •浅谈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观念的艺术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了我们巨大的力量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抛弃了传统神学的信仰,用科技取代道德、美学、同情心,用力量取代意义。

        人文主义崇拜人性,用人性去取代宗教中的神性,期望由“人类”来扮演上帝在基督教或真主在伊斯兰教中扮演的角色,或自然法则在佛教和道教中扮演的角色。认为人是这个世界中的意义根源。于是现代契约与人文主义不谋而合,成为了人类迄今为止的普世价值观。

          于是,自由人文主义、社会人文主义、进化人文主义便相应而生,不同的人文主义观念其本源都只有一种,就是人的意识是自由的,且有意义的,是衡量万物的标准。(对这一点我有不同的看法,详情可以看我在简书的另一篇文章《精神才是不朽的,而物质只会随着时间消逝》。)

          人类凭借人文主义,征服了自然、征服了世界,建立了有史以来最发达的社会。无数的高楼大厦,无数的发明创造,无数的工厂与商品。但是不要忘记,人与自然是一场零和博弈,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其本质也是损害我们自己的生存空间,并不存在我们赢得了什么,更有可能的是我们失去了更多。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人类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现在迎来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 3D打印技术等。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力量,在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的理念也在诞生,那就是科技人文主义与数据主义。他们代表了人类新的发展方向,这里主要谈数据主义。

    •浅谈数据主义

          我们使用的手机、电脑讲我们与世界连接在一起,很多时候我们无法离开互联网,如果一个年轻人每天不看一看微信、微博,他就有可能与这个世界脱轨。包括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也不是用手一个一个将字输入,而是通过输入法的语音功能迅速将文本输入。所以很多时候,人工智能比人类要更加有优势。

    数据解构生物行为
    >> 自由主义面临的第三个威胁在于:有些人仍然会不可或缺,算法系统也难以了解,而且会形成一个人数极少的特权精英阶层,由升级后的人类组成。这些超人类将会拥有前所未有的能力及创造力,让他们能够做出许多世上最重要的决定。

          理想中的人工智能是协助人类更好的生活,现实往往不会这样发展。当算法拥有至高的信息获取量时,就等于拥有了至高的决策权,人类的欲望很快就会腐蚀这种权力。政治不会允许架构与自己之上的权力存在,所以最终会为少数人服务,演变成至高的特权阶层。且普通人永远无法打破这种集权,颠覆阶级,因为生存需要必依附其中,而算法的进化让人类不断退化,久之,这就是一种掌握了全人类命运的权力,人类再也没有大规模合作打破模式的力量,因为反抗意识会被算法消灭。

          最终会出现“智神”,而且只有一位,掌握全人类的资源与命运。所有的“异己者”都被算法的实际掌控者(可能是人,更可能是算法意识)统一。

          这是进化论的最终产物,进化人文主义的终极产物,比纳粹还纳粹,因为不是抹杀一个种族,而是抹杀了全人类的人的特征。

          所以《未来简史》其实更像一本启示录,将所有的最合理的情况罗列出来,毫不留情地撕碎人类的伪善和懦弱与恐惧,但却没有给你新的指引。看完之后虚无思想横生,这位“智神”会不会就是圣经里的那位审判者呢,人类的堕落,末世的审判。超脱历史,超脱现实,超脱意义。人的尽头,就是神的起头。

          当然,所有的预测都是没有意义的,正如之前所说,当知识可以改变现实时,它本身就已经失去了意义。从无穷中来,到无穷中去。意义的存在也许只是人类的美好幻想。

    >> 前面审视三大人文主义教派时,我们曾问过哪个体验最有价值:是聆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查克·贝里、矮人进行曲还是狼嚎?就数据主义看来,这整件事根本是抓错重点,因为衡量音乐的价值,该看的是它带来多少数据,而不是它创造了什么体验。举例来说,数据主义认为,如果与矮人进行曲相比较,命运交响曲用了更多和弦和音阶,而且创造出更多在不同音乐风格间的对话,于是你需要更多的运算能力才能解读命运交响曲,由此也会获得更多的知识。

        数据主义用数量代替质量,用长度代替深度。显然这是降维的做法,就像二进制,容易处理但是局限于纵深,数据结构世界,就像科学一样毕竟无法带来生命体验的感受。互联网思维其实已经深化到人文理念中了。

          数据主义观点中的人类思维也只是一种算法(基于进化论,人的思维模式是生存本能进化的产物,也就是某种算法),未来的道德可能也能用某种复杂的算法来代替。虽然我并不喜欢这种说法,但是不考虑法官的可替代性的情况下,律师环节是有可能被智能电脑取代的,因为alphaGo和深蓝已经可以在很多方面超越人类了。 

          我们现在认为的不可能也只是二十年之内的认知,就像十年前我们认为人脸识别是计算机做不到的一样。思考能力和审美,这些自由人文主义的产物很可能被人工智能破解,创造力在deep learning面前,也很难讲是否会沦陷。所以其实在不久的未来,有太多可能性,虽然我们现在认为的法官、演奏家不太可能被代替,但是,谁又说的准呢。AI作曲已经实现了,EMI作的曲甚至比人类的作品还要好听,什么莫扎特李斯特贝多芬拉赫马尼诺夫,都能仿写,而且也通过了音乐方式的图灵测试。

    AI进军艺术行业

          虽然我们认为艺术是人类最后的精神堡垒,但在数据主义的观点中,算法有一天会比我们人类更了解我们人类自己。


          这种感觉很难受吧,对,我就曾陷入了这种痛苦中。

          被空虚主义侵蚀的感觉绝对不好受,信仰崩塌之时,终极意义成为了问号,人类的意义成为了问号,宇宙的意义成为了问号,自我的意义成为了问号,活着的意义成为了问号。

          我想大声呐喊,但是发现发不出声,我被整个世界挤压,却没有绝望的窒息,心跳加快,喘息渐粗。耳边响起了莫扎特的安魂曲,上帝回到人间进行审判,米开朗基罗笔下的人类与神,梵蒂冈的钟声。

    全都没有意义,没有意义。

    不存在,都不存在。

          好在我回来了,从痛苦中走出,歌剧音乐的甜美融化了我渐渐冰封的心境。一切都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在经历了痛苦的挣扎后,我看到了罗素谈论空虚,恍若隔世,静静聆听时隔一个世纪的思想的声音。

    >> 对所有那些有才能的年轻人,对那些迷惘惶惑、感到无所事事的人来说,我的劝告是:“放弃写作的企图,相反地,尽量别去写什么。走到大千世界中去吧,去做一个海盗,当婆罗洲的国王,到苏维埃俄罗斯去做劳工吧,去寻找这样一种生活,让基本的身体需要的满足占据你的全副精力吧”。
    >> 如果你的孩子病了,你会觉得不高兴,但是你不会感到一切都是空虚,你会觉得孩子的身体复原是件当然要去关心的事,根本不必去考虑人生有否最终价值这种问题。

          罗素时代就已经有对虚无的反思了,哲学思想对虚无主义的斗争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其实不仅仅是哲学思想,科学、宗教,在受到严峻挑战的时候,都会产生大量的虚无感。如果科学中,希格斯玻色子不存在;如果宗教中,上帝不存在;如果哲学中,宇宙是无意义的随机事件。都会导致大量的虚无主义者产生,所以如何与之对抗就显得格外重要。

          就像罗素说的:只注视着未来,认为今天的全部意义又在于其将产生的结果,这是一种有害的习惯。没有局部的价值,也就无所谓整体的价值。生活不应被视同这样一种情节剧,剧中的男女主人公经历难以想像的痛苦的不幸后,最终以圆满结局作为补偿。

          最重要的还是感受现世的美,想太多反而会让自己沦陷。虚无感虽然还在困扰我,但是歌剧帮我走出了痛苦。人类真正的意义不如去爱,去感受。


    ps:文中引号部分内容选自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从智人到智神》与《罗素谈人的理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警惕空虚主义的侵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fgfm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