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使我们真像柏拉图比喻的那样,只是和囚徒一般生存于这个全是幻相的世界,离真实的理念隔着两重面纱,那么所有肤浅的追求和表面的拥有都将变得可笑而又荒唐,人们或许就不会再痴心的追求不过是幻觉的物欲享受。
世间万物在我们的眼中看来,都不是长久不变、永恒存在的,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变,没有任何固定的常态,即便是表面上看起来没有变化的物体,我们也不能确定它和之前存在的完全就是一样的。对于无常的事物,我们都知道不能从表面上获得任何的知识,唯有抓住事物的本质,我们才能真正的通达其中的道理。针对事物的变化以及产生的不同形态,我们可以有着相应不一样的看法,却无法真正的从中看到不变的那种固有形态。超越表象的永恒不变的属性正是柏拉图理念的由来,只有从这种理念的形态中,我们才能获得对事物的认知。
既然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并不存在于现实之中,也即不在于原始世界表象的事物当中,那么为了超脱蒙蔽我们视野的幻象,首先我们就得有想要走出所处洞穴的意愿,不再安乐于现有的舒适。从出生起,我们就处在柏拉图描述的黑暗洞穴之中,经过了几年无意识的时间,渐渐变得懂事,对洞穴里的事物越来越了解,虽然这种了解还是建立在其他处在洞穴里的人的教导之下。从一无所知的初生儿,我们慢慢的明白了周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而且也和困在洞穴里的人一样,做着相同的事,重复着同样的话语,也认可了普遍流行的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因为身边从没有人对眼前的幻象提出过质疑,居住在洞穴的我们也就以为自己眼前的所见是真实的世界,抱着这样的信念或许生活了许多年。直到有一天,有了足够人生阅历的我,突然厌倦了被束缚的身心,想要挣脱铁链到洞穴之外的其他地方走走看看,弄清楚到底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我们姑且说,这个我像是被神灵感召之后开悟了一般,忽然具有了常人没有的那种哲人的思维,因而才会做出与众不同的举动。
拥有了超脱现有的智慧,所以这个我开始不顾一切的挣脱枷锁,几乎是不计一切代价的反抗,忍受常人无法想象的苦痛,或者是遍体鳞伤,或者是心痛如刀绞,总之,身心都要经过一番非人的折磨,才能最终变得行动自由。到这时,历经考验的我没有停下来沾沾自喜,而是迫不及待的回转身,第一次看到了洞外的世界,这一瞥立刻就颠覆了自己多年以来的世界观,原来以前自己执着的不过是假象。
既然参透了自由之后的第一个真理,这个我开始了对更高理念的探索之路,从被困的洞穴中一步一步走出来,见识到越来越多新奇的事物,也认知了世界的本来面目。在这一刻,我分明已经感觉到了之前洞穴生活的悲哀,甚至对曾经沉迷于那些虚幻的影像后悔不已,立志再也不会回到洞穴之中的生活。
诚然,柏拉图的洞穴只是一个艰深的隐喻,而现实生活中只有觉悟了的人才能真正看到实际囚禁了我们的牢笼。因为缺乏智慧,没有学识,我们往往被肤浅无常的表象所迷惑,而无法真正理解事物的本质和理念,因而轻易地就被外物的无端变化所影响。一旦不辞辛苦的走出洞穴,获得认知的智慧,进而思维上升到理念的世界,这样我们才能理智地对待世间万物的变化,人生的境界也会达到新的高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