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曰:
蒲公博学著华章,
说狐谈鬼寓意长。
豆棚瓜架贤邻助,
刺贪嘲疾古今方。
《蒲松龄与毕氏家族》
(二)
书接上回,说蒲先生就不得不说一下毕氏家族,毕氏家族在明朝中叶以前,“农事传家,勤笃服役”“祖先在金元两朝时,自河北枣强迁居颜神之石塘坞”。(家谱序言)。看来毕家和现在山东大多数家族一样,也是经过元末明初战乱,被当局迁发至鲁。据说当时华北,西北一带战乱稍轻,家有二丁抽一,三丁抽二,五丁抽三,由政府有计划安排到遭受战乱严重的山东。所以我们山东大多数家族的族谱均有相同的记载。
当时毕家不过是一普通农家。那么一户农民是怎样在百年中迅速崛走,一跃而成为鲁中望族高官巨宦的呢?中国的封建文化有一个怪现象,大凡当了皇帝,做了大官,都随之有一个神话故事,无非是为这个结果找一个宿命的依据,以证明这个结果的合理性。请看毕家发家的原因。“始祖讳敬贤 ,于洪武六合初清乐地无主之际,纵志游览,至西铺古名崔家庄者,爱其风土画地为业,筑土为宅。北依长白,南面豹山,东西贯淄省大路,土厚溪清,可桑可稼。念去墓远窃徙父母骸骨,驰马北来。意必尚有兄弟在石塘坞者,不则何窃焉?彼人追急至,则掩之疃西墒中,不卜而坟。今望其脉,来自豹山西北一带,高岗起伏,环抱明堂,平阔蔚为,佳原焉。非天实默相,宁偶得此……“这是家谱序言的一段话,为毕自严之父毕木所撰,时间为万历十三年,毕家首次创谱。主持这次修谱的就是毕自严的父亲毕木。这年,大明王朝灭亡前最有作为的一任户部尚书毕自严已经17岁,正在发奋读书,进士之途已见曙光。毕木撰写这段话的初衷可能笃信堪舆家的风水之说,亦有可能从他几个儿子身上已预见到必有成大器者。还有可能是为其子寻求精神鼓励。总之,毕家辉煋起来之后,都笃信祖坟为天实默相之脉。这个故事在毕氏家族中流传了五百余年,言之凿凿。看来他们这个敬贤祖“窃徙父母骸骨驰马北来”,当是不虚。而被尚在石塘坞的弟兄们发现追急,慌忙将父母骸骨埋入农民刚耕出的墒沟,“不卜而坟”,而恰恰正占了一穴好风水,岂非天意?为了佐证风水说,还另有故事。当时毕敬贤将父母骸骨埋入墒沟,怕日后难寻,顺手折了一段橡树枝插在此处。橡树的枝条一般是插不活的,然而,这棵橡树枝却长成了参天大树。毕自严高中进士后,为了光宗躍祖竖旗杆,就是依据这棵树定的方位。西铺人至今仍叫那地方为橡墓田。从此开创了毕家“十七世诗礼门第,五百年孝友家风”,毕氏一门明清两朝考中进士5人,举人数十人。清初,淄川县为褒奖毕氏家族,曾在淄川城里竖立两座石牌坊,一为“四世一品”,为毕自严及其父毕木,祖父毕忠臣,曾祖父毕恪所立;二为“三世同升”,为毕自严及其六弟毕自寅,八弟毕自肃所立。皇皇两代尚书,熠熠百年簪缨,与新城王士祯家族,淄川高珩家族,颜神孙廷铨家族,博山赵执信家族,同为鲁中望族。欲知后事,且听下回分解。
转自《淄博氏族文化研究》略有修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