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佛教国家,佛教在英国、美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地都有广泛传播,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1994年英国促进新教育法案实施,将佛教列入中小学(key1-Key2)选修课程。
佛教对中国的影响更是巨大深远,土生土长的道教反而早已经销声匿迹。道家鼻祖老子只留下一本道德经,不但被篡改过,而且又被专家们乱解一通,无修无证地主观猜测臆想,甚至为了迎合某种现代思想,有意识地曲解经文历史。所以无论什么,还是尽量看外文书吧。
但是本篇,并非去考证和研究历史,而是愿想着透过历史之重重迷雾,追寻佛教僧团最初的足迹,以便去伪存真,显现出佛教的原始面貌,这也是许多正信佛法的人们共同渴望。
很多资料都说印度是一个没有或缺乏历史的国家,其实这可能是外文翻译用语上不够精确。印度作为文明古国,国际上是公认的。距今4000多年就已经出现了“印章文字”,比中国的甲骨文还要早。准确地说,古印度不大重视历史,他们没有清晰的编年史。我们读佛经,开头常常看到:“一时佛在舍卫国……”、“尔时世尊”等描述,意思是:“那个时候”。这里没有明确指出是哪年哪月。这样一来,几乎不可能把古老的历史重新整理出清晰的脉络,我们只能期待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会有更多考古发现。
大约公元前1500年,印度北部凶猛的雅利安人争服了印度原居民,为了维护统治,逐步建立了等级深严的阶级制度。就是这个种族,后来被纳粹希特勒极为推崇。直到今天,残酷的种姓制度在印度仍然根深蒂固,高种姓和低种姓之间不能通婚,自由恋爱会付出生命的代价。种姓制度就像魔咒一样让人从生到死都无法摆脱,那些低种姓的人,只能从事最低等下贱的工作。本来信仰、护持、修行佛法,能给今生来世累积出诸多的善业因缘,但是为什么这样的国家却如此多灾多难?
早期的雅利安人是一个多神教的游牧民族,信仰风、雨、雷电、树木、天空等,以其为神,后来发展成以《梨俱吠陀》为中心的宗教思想,《梨俱吠陀》认为宇宙由 5种物质元素组成,即地、水、火、风、空。这种哲学观念在佛陀出生前就已经成形。佛陀成道后说世界由“地、水、火、风”四大组成,其中去掉了一个空元素,而中国的五行学说与这个也非常相似。另外,古希腊的柏拉图(公元前429年-公元前347年)也认为世界上有四大元素,这四大元素分别是风、火、水、土。
柏拉图指出,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是会“流动”,死亡,不是永恒的,也就是说并非真实,柏拉图认为我们所感知的物质世界仅是真实世界的影子。这些观点和佛教的思想非常接近。
在苍茫的公元前世纪,为什么地球上不同地域,会诞生出如此复杂深奥的哲学观点,包括道德经。前贤圣人们的思想都远远超过了那个时代。
蓝毗尼园随着雅利安人各个部族在印度扩充发展,相互间的战争不可避免,小部落的命运只能是被吞并统合。佛陀出生在这个时代。
佛陀降生的具体年月无疑非常重要,这对于思考佛陀的经历,思想起源,以及佛教起落沉浮等都具有拨云见日般的意义。遗憾的是今天仍然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说法,尚无定论。这里列举几个比较流行的记载。
1.佛历纪年
公元1950年,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举办了首届“世界佛教徒友谊会”。会议中将佛陀诞生的时间统一定为公元前623年,成道于公元前588年,去世于公元前543年。1954年,在缅甸仰光举办了第二次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 “佛历”纪年的方法,即以释迦牟尼佛涅槃那一年来推算。今年是2019年,按此计算,便是佛历2562年,佛陀离开世间已经2500多年了。
2.北传佛教说法
北传佛教(可以说成是汉传佛教,将在后续章节介绍)推定佛涅槃于公元前486年,因此出生年便大约是公元前565年,并将佛出生那一天定在农历四月初八。
中国地区的佛历却是以释迦牟尼佛出生那一年为元年,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称作浴佛节。
3.南传佛教说法
南传佛教认为佛陀的生卒年为公元前624年至公元前544年,或公元前623年至公元前543年。佛诞日和涅槃日都是在阳历五月的第一个月圆日,一般为农历四月十五日,这一天称作卫塞节。
对于佛陀的生卒年,历来众说纷纭,相差百年甚至更多,虽然各有考证,但全部都是根据有限的、模糊的史料来分析猜测,所以一直没有一个被大家都认可的说法。
在连续不断的历史长河中,百年不过只是大海里微小的涟漪,但对于具体的人世间来说却已经沧海桑田。
总之可粗略的认为,佛陀与老子是同一时代的人物,那时正值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佛陀出生于蓝毗尼(Lumbini),属于古印度一个半独立小国“释迦国”的领地。释迦国以农业为主。
蓝毗尼又称蓝毗尼园,现属于尼泊尔国土,位于该国最南端,北面就是巍巍的喜马拉雅山脉。1896年这里发掘出阿育王礼佛时所立的碑文石柱,经解读认定是佛陀的出生地。佛陀的父亲为净饭王,母亲玛雅夫人(Mahamaya devi)在佛陀出生后第7天离世,佛陀由姨母养育成人。净饭王希望太子长大后成为统一世界的君王,为此取名悉达多(Siddhattha),意为一切义成就。悉达多太子成人后与堂妹耶输陀罗结婚,婚后生了一个儿子。
参考地图
1.当时宗教信仰
佛陀出生的时候,古印度仍然是一个多教派国家,他们探索着宇宙起源和形成、有没有灵魂和转世、有我和无我、行为的因果关系等,已经不满足于通过神话、祭祀权威来解释自然现象,这已经不是哲学思想的萌芽,而是到了百家争鸣,各有千秋时期,并以六位大师为代表人物。
这些哲学家们渐渐形成各个团体,走出社会,不问世事,在城市、乡镇边缘或森林里居住,他们接受信徒的食物,有的靠乞食为生,这些人被称作“沙门(samana)”。他们沉醉于对真理地探索,以求得自身解脱。相应地产生了许多修行方法,有的修苦行,认定极端的苦行会让人放弃对身体地贪爱;有修瑜伽,通过冥想增长智慧;有修禅定,相信甚深的禅定是解脱方法。这些教理和哲学奥义、修行方法在很长的年代里都是通过记忆背诵,口口相传来传承,书写好像还没有应用。
这些探求真理的行动依然不能称为科学,所谓科学是要对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研究、归纳总结,在追寻自然法则上,更离不开大量观察和试验,以便得出原因结果。
2.证道过程
相传佛陀放弃了子承父业,29岁时趁着深夜离家,此后六、七年间大致在数百公里范围内拜师求道。首先佛陀跟随数论派的阿逻迦蓝和郁陀罗摩子学习禅定,曾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后章节简述)。佛陀发现,虽然在定中能够清静无染,烦恼也无形,但是出定后照样会渐渐生起烦恼,于是认为禅定并不能从根本上灭除苦和苦因。佛陀离开了老师,开始修头陀行,也就是苦行,希望通过苦行放弃对肉体地执着,达到精神地自由解放。
当时苦行花样繁多:自残身体,倒立行走,倒挂树上,绝食等等。
佛陀成道后反对传统沙门的各种苦行,但允许接受其中一些少欲知足的修行方式,《清净道论•头陀支品》中记述
世尊听许他们受持十三头陀支。即(一)粪扫衣支(二)三衣支,(三)常乞食支,(四)次第乞食支,(五)一座食支,(六)一钵食支,(七)时后不食支,(八)阿兰若住支,(九)树下住支,(十)露地住支,(十一)冢间住支,(十二)随处住支,(十三)常坐不卧支。(注:阿兰若,意思是森林)
几年的苦行生涯,佛陀没有证道反而将身体搞得羸弱不堪。最后佛陀渡过宽广的尼边禅河(季节河),在岸边幸遇牧羊女苏佳达(sujata),她向佛陀施舍了食物,这时跟随佛陀一起修苦行的五人:桥陈如(Abbasi Kondabba Thera),跋提迦(Bhaddiya Thera),卫跋(Vappa Thera),摩诃那摩(Mahanama Thera),阿说示(Assaji Thera),见佛陀放弃了苦行,便判断佛陀的意志已经屈服,不再是他们敬仰的沙门,所以离他而去。
而佛陀等到恢复了体力,来到一颗高大的树下,回忆种种修行历程,生而为人,年轻时就舍弃荣华,抛妻离子,6年来不曾回到家乡,付出艰辛地努力却没有成就、其心中境况可想而知。这时佛陀坐到树下,发誓言:若不证道从此不再起身,直到肉身腐烂、骨骼消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