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人看到这个题目,可能会说只要懂得多,知识广博,上好课还不容易?如果你也持这样的观点,那我可要告诉你其实不然。两千多年前的荀子在《师说》中给老师下了定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并在文中进一步阐明“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感者也”。荀子的意思很明白,仅仅传授死的知识算不得严格意义上的老师,那么评价课上得好不好,当然也不能仅以知识量来衡量。
当然,做老师首先要有知识, 这是授业解惑的先决条件,但是仅有知识,即使知识相当渊博,也不一定能将课上好。
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如果仅有渊博的知识而不懂教育艺术,课堂教学不知道“必须密切结合人的天性和自然发展规律”,那么知识的传授必将大打折扣,甚至让学生生厌,这样的课当然算不得好课。曾听名初中生抱怨“真是有点不喜欢地理老师,他说‘上课是他的义务’,上起课来一个音调到底,仿佛步入老年的地理课本,简直让人昏昏欲睡。”据说这名老师也是通过正规招聘,被学校正式录用的,从知识储备肯定没问题,但是如果把教师仅当成一个职业,授课仅是义务,课堂也便缺了生机与活力。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陶行知如是说。于永正老师也说“我是带着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教书的”“我常常想,家长把孩子交给我,我还给家长一个什么样的孩子”“我常常想,就语文教育而言,我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他想“就语文教育而言,我得给学生留下语言,留下能力,留下情感,留下兴趣和习惯”,正是于老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对老师、对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在‘该留下’的方面下力气”,让他的语文课堂变得灵动、富有活力,他所传授的知识也便有了灵魂。
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于永正老师在本书中用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自己教育学生的经历告诉我们,学生在课堂上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时,学生就会被唤醒、被鼓舞,学生的能力就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要想让自己的课堂能给学生以激励,就要懂得尊重,就要对学生有爱。如果一个老师在课堂上总高高在上,不能走到学生中间,就无法在尊重的基础上与学生民主对话;如果一个老师仅把教师当成职业,授课当成义务,就不能爱上当老师,也就无法爱学生,对学生激励也就无从谈起,更不可能给予学生鼓舞,唤醒心灵。
上好课需要知识储备,所以老师需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与行动;上好课需要老师爱教师这一职业,爱学生这群体,所以老师需要有一双敏锐的眼晴和一颗敏感的心,发现教师职业、学生身上不为人知的可爱之处。
上好课“是老师的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审美情趣、道德修养、艺术修养、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所以上课容易,上好课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