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验的形而上学
3、持存性和因致性
这一部分从“先验演绎”来到“原则论”,希望澄清前面的一些结论。“原则论”寻求加强这个论证:概念带有的某些特定形式的连接性是一个可能经验必然关涉的。
康德依据的是他那个时代物理学理论的基础假设:量的守恒原则,变化的连续性原则,每一个状态的改变都有一个原因的原则,在任何时间中物质的所有部分都互相作用的原则。所有这些原则都很容易和牛顿物理学建立联系,我们必须注意这个视角,因为包含在“原则论”的某些明示的结论中基本概念框架越来越多地在当代物理学中被抛弃,或者至少被挑战。
观念框架本身并不提供解决特定科学问题的理论或原则,“而是提供了使所讨论的时代或社会中的问题得以提出、或竞争的理论得以构成的术语。因而这样的几组观念并不被认为通向直接的反驳;相反,当科学(或社会)思想进入新的阶段后,它们是无声无息地被废弃的。形而上学家的全部任务,不论他如何设想这个任务,实则是通过弄清楚这几组观念实际上现在是什么,或曾经是什么,使我们弄清楚我们思想——包括现在和过去的思想——的特征。”
“原则论”论证的唯一的、宝贵的线索正是在“先验演绎”中坚持的一般结论。其一曰:“先验演绎”中首要地坚持的是经验的统一性或连接性,正是这种连接性关涉到并被关涉于对象概念的使用,而这些对象被设想为共同构成了一个客观世界。一个客观世界的观念和贯穿客观世界的备选的、可能的经验路径的观念密不可分,和主观经验与经验之所及的世界之间的区分密不可分,和经验自我意识的可能性密不可分。这样,客观性和经验的必然统一性或连接性之间的连接这个观念恰就是我们那一宝贵线索的核心,而且我们要在“原则论”中寻找的就是对必然地关涉到这个观念的东西的阐示。
“经验的类比”一节出现了上述阐示,康德说:“我们的类比真正说来描画了在某些指数之下所有现象的关联中的自然统一性,这些指数无非表达了时间与⋯⋯统觉的统一性的关系⋯⋯总起来说,类比断定了所有现象都处于某一个自然之中,且必定处于某一个自然之中。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先天的统一性,那么任何经验的统一性进而在经验中对诸对象所作的任何规定均是不可能的。”而更多的论证出现在“经验思维的公设”中“对唯心论的反驳”及“对原则体系的一般说明”,两者都关系到外直观、对空间对象的觉察的必要性。
康德的问题就是去发现,使时间上前后相继的经验(或知觉)成关于客观实在的知觉,哪些东西是必须的,而对于该实在的其它时间的系列知觉也是可能的。但是意识到这个问题可还原为发现区分两组关系的可能性之必然条件确系一个伟大的洞见:(1)对象间的时间关系,这些对象是知觉之所及者;(2)知觉的(主观的)系列之成员间的时间关系。如果没有做出这种区分的方法,那么对象和关于对象的知觉之间的区分就没有任何意义可言;同时所有相关的观念也将随之崩溃:贯穿客观世界的主观的或经验的路径的观念,经验自我意识的可能性的观念,经验的必然的自我反身性的观念,因而经验本身的观念。从另一方面看,如果这个区分能够被做出,那么做出这个区分所需要的任何必然条件也是经验可能性的必然条件。仅当能够区分知觉的主观时间次序跟知觉所及之对象的时间关系时,才有可能给客观实在的一般经验观念以内容,并因而使经验自身的可能性成为可理解的。
“类比”的基础思想是,经验的客观性与经验的空间——时间框架的统一性之间的联系。在此之上加一清楚的认识:纯粹空间——时间自身决非知觉的对象,我们可以直接地把其它知觉的对象联系于其上。而且从这两个思想一起出发得出的一般结论是,空间——时间的必然统一性必定以某种方式通过我们日常的经验知觉间联结的系统被呈现。斯特劳森认为康德的思想偏离了这个事实:这个联结系统是如何实际上被保障的事实,以及它究竟如何必定被保障的事实。
本章的最后是回答“为什么只有一个客观世界”。作者提出两种竞争的可能性:首先,一个成员,它同时既属一个如我们所知的空间世界,又属一个关涉不同知觉模式的无关联的准空间,以及其次,一个成员,它前后相继地或交替地属于一个不同的且空间上无关联的多个空间世界。第二选项具备哲学和文学的吸引力,这在无数关于环形世界、平行世界的电影和科幻小说中得到充分体现,但这上面必须有一个前提。“承认空间上独立的各种经验世界的一个必然条件是,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成员应该能够对于另一个这样的世界主张共享的成员资格,或者毋宁说,应该会发现相比将他们互相融贯的故事诊断为一个和谐的梦,这样的主张更富有吸引力。如果存在一种方法,推定的其它世界中的互动能够以之呈现为影响着本源世界中的互动并为该互动所影响,那么说这种主张会非常可能被发现是富有吸引力就是安全的。”
评价:5星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