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来源:杜保瑞教授国学经典私塾班第三学期《孟子》学习心得
文:林易贤
编辑:泽溪
非常感恩杜老师带我们深入经典,我作为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第一次深入的学习,越发感觉到自己的无知和下功夫做学问的重要性。
这是我第一次打卡,希望老师和同学能够不吝指教。
这一节孟子不但与告子辩论性善恶的问题,还论述了修身养性的工夫。
一、关于性善论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首先,孟子探讨的人性善恶问题是他思想中的最根本的问题,也是他思想的理论依据。
老师说,孟子的性善论是人人皆性善的可能性,我觉得就如同人人皆具的恻隐之心,人人皆具如来智慧的像一样,然而却不是人人皆可以成佛,但却有成佛的可能。
这是每个人行为的根本的内在的依据,同时,又是人的终极价值的归依。这种内在的萌芽,是“我”本来就有的,不是外部影响得来的。
其次、外在的影响。外界影响的不善是我们在现世生活中对性善论中最困惑的一点。
然而,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要不断的修剪和滋养我们散乱的内心,孟子也在与告子的辩论中说“人之向善,犹如水之就下一样属于自然而然的,也是必然的。
性善被外界所影响而不能彰显,这并非本来的面貌。如果得到滋养,这种善性就会自然而然地生长。
不要依赖智巧,要顺着人和社会自然之理去认定。这个也是我对于性善论是否是孟子的人性经验论的看法。
二、关于工夫论
这个是我听这次课最大的感悟,这也是我认为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和落脚点,“养浩然之正气”,这是我们终身学习成长的方向与动力,也是我们给我们的孩子传承的最宝贵的东西。
不要因为外在的世界,而扰乱我们的内心。
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从这个角度讲,我理解工夫就是从自己做起,从自己身边的事情做起。
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不合适的地方,不要先苛求别人,要反求诸己。
更不能因为别人的行为变成我们不追求内在修养的借口。
反求诸己是确立个人作为道德的主体,更是我们对亲人家庭、社会的道德的责任和义务。
我一定好好跟着老师深入经典,努力与各位同学一起修养工夫,亲亲仁民爱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