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学好文言文,深入传统文化
![](https://img.haomeiwen.com/i22523644/84b41b9143542c3f.jpeg)
我们已经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好,就要赶快深入中国文化。想深入一定要拿到一个法宝。什么法宝?文言文。四大古文明只剩下中国,文言文才能真正传承几千年的智慧。所以中国老祖宗千年前就念着千年后的后代子孙,这一份恩泽有多深、有多厚!
但一提到文言文,很多人就会害怕,还会发抖。其实我在初中的时候文言文学得很差,上高中的时候,上文言文课我会打瞌睡。直到我二十五六岁的时候听我的师长提到,文言文是老祖宗给后代子孙最大的恩,当我把这个道理听明白之后,内心真的觉得很惭愧。
平时有一个人很诚心地倒一杯水给你,你的感觉怎么样?感激得不得了。老祖宗几千年前就为后代子孙的人生着想,为了我们的成就用心,这样的恩德大不大吗?大。可是我们不只没有感谢,还把这些教诲丢到垃圾桶里去了。我的内心觉得十分惭愧,眼泪都掉下来了,觉得自己做错了。孔夫子教诲我们“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当这一份心念提起来之后,我就开始阅读圣贤的经典。
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当我再次把文言文打开来念的时候,突然觉得它格外的亲切。为什么?这印证了圣贤的一句教诲,“一切法从心想生”。为什么我的语文一直学不好?因为自己内心有恐惧,自己预设了很多的障碍。当念头一转,懂得去珍惜并承传老祖宗的教诲,障碍就去除了。所以我们只要从心理上真正体会到老祖宗的恩泽,就能够好好地学习圣贤教诲。
很多人都说“我现在背文言文可能背不下来”。诸位朋友,我的记忆力的最佳状态一直保持到现在。我在二十六岁以后还参加了很多考试,因为读文言文之后,记忆力愈来愈好,所以考试也都很顺利。很多的理论都记忆力跟年龄成反比,年龄愈大,记忆力愈衰退,有没有道理?有一定识理。但是年龄大为什么记忆力就衰退?因为随着年龄增长,人生的道理又不明白,所以人生会增添非常多的烦恼,烦恼一多,记忆力衰退,思考能力也随之下降。当一个人明白了人生的道理、为人处事的真相,理得心就安就清净,所以记忆力就能保持下去。李炳南老师九十几岁讲课的时候,引经据典从来不看书,他的记忆力并没有随着年龄增长而衰退。所以很多的真相要靠我们自己去印证,不要人云亦云,把自己吓倒了。
《三字经》也说“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苏轼的父亲二十七岁才开始读书。两个儿子比他优秀,他受刺激了,觉得自己很丢脸。
觉得很丢脸是好事还是坏事?好事。孔夫子说“知耻近乎勇”,知道羞耻的人才会有勇气奋发图强。苏老泉后来也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成就也是相当高。诸位朋友,只要有开始,任何时候都不会嫌晚,所以我们要有信心来学习。
学文言文要从哪里下手?从背下手。你能够背五十篇文言文,就可以读文言文;你可以背一百篇文言文,就可以写文言文。背第一篇的时侯肯定背得最久,慢慢地很多能力就恢复了。我们有一位老师二十七八岁了,他最近去参加考试,说他的记忆力从来没有这么好过。一年来,他都在学习中国圣贤的经典,他也发觉自己的状态一直都在提升当中。那我们背哪些文言文?《弟子规》相当于六篇文言文:“入则孝”一篇,“出则悌”、“谨”、“信”、“泛爱众”四篇,“亲仁”跟“余力学文”合为一篇。《了凡四训》相当于四篇文言文。《大学》《中庸》,还有《论语》,都是圣贤的教诲,背下来就能掌握整个圣贤教诲的精髓所在。等有了基础,再去翻阅其他的经书,就会觉得很容易契入其中,读起来也会轻松多了。再有,五十篇文言文一定要在规定时间内背下来,不然五十篇文言文背五十年,效果就不好。
学贵立志。我们学文言文要立什么志?做老师。当老师好啊,老师生能教几百个学生,几百个学生的人生会因为你教导了他圣贤教诲而发生很大的变化。能知道是非善恶,人生就能走得幸福美满。影响还不止这,学生往后还要为人父母,还可以把你教给他的正确的人生道理传下去。教育工作源远流长,这叫无量功德,没有止境。如果教的学生里面又有当老师的,他的一生又能教几百个学生。所以教书这个工作太有价值,能立这样的志愿,学习一定会突飞猛进。
目标就好像海上的灯塔,船只要朝着灯塔的方向走,就能快速到达目的地,否则一下子开往东一下子又开往西,很多时间就耗损掉了。诸位朋友范仲淹念四书五经跟其他的读书人念四书五经一样吗?范仲淹念的时候,想着把这些经典读通之后,如何用经典的教诲去造福于民,所以他读书的深度跟广度一定比其他的读书人更甚,这样积累几十年再去实践,差距绝对会很大,所以范仲淹当了宰相。
我跟很多老师上课的时候,我告诉他们,学习中国文化首重立志,我们要“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往圣继绝学”,为过往的圣贤人继承他们的学问。这个“继”字很重要。我们要能承先才能启后,假如没有承下来,就不能传下去。所以我们学习的重点是要能够学懂,进而传承给子子孙孙。“为万世开太平”,希望我们的社会太平,子孙能够有太平的日子过。这两句话互为因果,能“为往圣继绝学”是因,“开太平”是果。一个社会能太平,表明人的思想观念正确,而思想观念正确必须通过圣贤的教海才可以做得到。
中国文化几千年传承下来,现在第一次遇到断送的危险。中国文化最要的两股力量,一个是孝道,一个是师道。但现在还有孝道吗?几乎见不到了。现在的老师找不找得到好学生?很难找。孝道跟师道可以传承中国文化,但是现在这两股力量愈来愈薄弱了。假如中国文化断在我们的手上,那我们就对不起几千年的老祖宗,更对不起世世代代的子孙。
那“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哪里入手?先找好定位,即“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海口有几位老师接受了我们的培训,在自己班上推广圣贤经典几个月之后,学生的表现特别好,特别有礼貌,家长也打电话到学校反映孩子成长很快。尤其在孝顺方面进步特别大,后来他们学校的校长又请我们去跟全校的老师做演讲。还有一个学校的老师也接受了培训,本来跟我们申请的书是九十七本,后来因为这位老师的班级表现得太好了,又请我们去跟全校老师演讲,之后又追加了五百多本书。这个缘分如何促成的?就是因为这个老师“学为人师”,所以学生进步特别大,他又成为其他同事的榜样,“行为世范”,自然而然那个影响力就会扩散开来。我们在立志的时候不要挂得高高的,就从家庭、工作当中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影响力自然能推演开来。
另外一位教小学的王老师,他刚开始推广的时候,每天都最早到学校然后打开《弟子规》《孝经》开始诵读,确确实实是以身作则。他的学生进了教室会不会拖拖拉拉的?会不会慢悠悠吃着早餐?不会。一进门就感受到老师好学的态度,朗朗的读书声马上就让他的心定下来,也跟着老师起读,所以他们班的进步也特别快。
子接受圣贤教诲之后,存心也变得非常良善。三八妇女节,学生来跟这位王老师说:“老师,我们每个人决定买两朵花。”老师就问:“为什么要买两朵花?”他们说:“一朵要送给母亲,一朵送给学校的女老师。”老师听了很高兴,孩子是在落实《弟子规》的教诲,念念想着母亲的辛劳,也能想着老师对他的辛勤教诲。三八节那一天,他们班的学生就在全校拿着花到处送。他们校长是一位女校长,看到之后很感动,还亲自到他们班上肯定学生所做的一切。这位老师在讲的过程中因为太感动了,眼泪都掉下来了。
有一个男同学,拿花去送一位女老师,回来之后很高兴,还跟老师说:“老师,我送出去的时候,看到这位女老师的笑容,我的内心非常喜悦。”
这位老师接着问他:“你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这个孩子说:“我体会到施比受更有福气。”这种帮助别人的喜悦、体贴别人的喜悦,绝对不是课本里面教出来的,而是亲身去做之后才能体会到的。所以我们老师也好,家长也好,要让孩子懂得去付出,懂得去关怀,他才会感受到付出跟关怀别人的喜悦。
圣贤教诲我们,修身才能齐家,齐家才能治国,治国才能平天下。这不是四件事,而是一件事。当我们修身之后,孩子、家人就心生佩服,自然而然就能齐家。工作单位就好像一个小国一样,当你把身修好了,自然而能够感动别人,就能治国。所以,“君子务本”,一定要从根本下手,“本立而道生”。要立大志,也要稳扎稳打,一步一步踏上去。
孩子在学圣贤学问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引导他立志?首先要立志在家里做一个孝子,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一个好公民。帮妈妈端杯茶,帮妈妈洗,这都是在力行圣贤教诲,都是在做一个孝子。很多孩子会说:“妈妈,长大之后,我一定买大房子给你住,买大车子给你。”很多妈妈听了高兴得不得了,但是孩子每天都会跟她吵架。孩子的孝心不应该是寄望在几十年之,真正有孝心的孩子会从当下开始做起。
所以我们用《弟子规》引导孩子,跟父母讲话要和和气气,帮母亲分忧解劳,做做家事,把书念好,让父母放心,这些都是在真正行孝。孩子在做的过程当中也非常高兴,非常踏实。我们也会引导孩子,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止影响一个家庭,还代表着中国人的形象。
网络上曾有一篇报道,说在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写了一行中国字:“请勿大声喧哗”。我就问小朋友:“为什么要用中国字写那一行字?”他们说“因为中国人很伟大。”我说:“不对,是提醒中国人进到这么庄严肃穆的地方不可以大声喧哗,这是没有处处替人着想的表现。我们的言语行为都代表中国人的脸面,要替中国人树立好的形象,这是我们应尽的本分。”我们就是这样来提醒孩子,任何行为绝对不可以随意,不可以放肆。另外一则报道是说在美国的珍珠港,垃圾桶上面也用中国字写着“请把垃圾丢在此”。为什么要写这一行中国字?因为我们中国人总是乱丢纸屑。
注意,要搞清楚是哪个时代的中国人,我们可不能把老祖宗拖下水。中国几千年来,素以“礼仪之邦”著称,礼仪之邦的人走到别人的家里会不会乱丢东西?不会。所以谁错了?我们这些做父母、做老师的错了,因为没有孩子教好。
第三个报道是说在泰国皇宫的厕所里面写了一行字,“大小便后请冲厕”,代表我们中国人不讲卫生,不冲厕所。这个中国人是近几十年的,绝对不是上千年前的。孩子听完报道之后,会觉得这个脸丢不得,于是就从自己的生活当中开始改正这些缺点。
我想再问问诸位朋友,你去过法国巴黎吗?你去过美国珍珠港吗?你去过泰国皇宫吗?能去这些地方的人都是哪些人?有钱、有社会地位,很多都是去留学的,都算是比较高层次的人。但高层次的、受高等教育的人,连一些基本的生活规矩都不懂。所以学习次序不能颠倒,否则学出来的样子真是歪七扭八。现在的教育比较注重的是知识跟技能的传授,这些学历很高的人有没有知识?有。有没有技能?有。但是德行的根怎么样?没有扎好没有扎牢。
有个孩子两岁多就开始学英文,她到我们家里来的时候,她的奶奶就跟她说:“来,我们念英文给这些长辈听。苹果’怎么讲?”孩子说“anpple。”“雨伞怎么讲?”“ umbrella”讲了好多个都没有偏差。突然这个小孩问她奶奶:“奶奶,‘书本’怎么讲?”她的奶奶一听,说:“我怎么会知道?”小女孩说:“奶奶,你怎么这么白痴!”有了知识,有了技能,而没有懂得对待长辈的态度的话,知识愈高愈傲慢,所以学习的次序绝对不能颠倒。
林则徐用他一生的经历总结了“十无益”,其中有两点是针对读书的态度提出来的。第一点是“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很没有规矩,对长辈也没有礼貌,他的言语行为跟圣人的教诲背道而驰,这种情况下,书读得愈多,危害愈大,他可能七八岁就会拿《论语》中的词句骂他的父母。诸位朋友,历代祸国殃民的人有没有读书?何止有,而且还读得特别多,但他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功名利禄,从小读书没有扎好德行的根本个人德行根本扎好了,一定会想着要孝顺父母,要利益人民,不可能会干出祸国殃民的事情来。所以一定要把圣贤的教诲落实,跟生活的行止相应。第二点是“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一个人求学问若长了傲慢,书读得再多,可能都是拿着学问去量别人的过失,不看自己的过失。现代社会的离婚率很高,很大一部分都是高学历的人,觉得自己读的书比别人多,心高气,不懂得检讨自己。这些都是读书的大忌,所以中国圣贤在《三字经》里面教诲我们,“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读书先读《小学》,这是宋朝朱熹编的一本童蒙养正的教材,教的就是如何处事待人—一如何尊敬长辈、如何酒扫应对进退。做人做事的根基就在这一本《小学》里面。
之后再读四书五经,这样孩子就不会傲慢,就会明白圣贤学问一定要落实在生活当中。、我们现在要深入圣贤学问,一定也要走老路子。“不听老人言!吃亏在
眼前”。很多人学了很多年,但是一直都觉得学问不扎实,原因就是根基没有扎好。所以我们一开始从《弟子规》教授,《弟子规》是把这些教诲再落实在生活的点点滴滴当中。
《小学》是在宋朝编成,很多的教诲跟之后的生活状况有了一些差别。所以清朝的李毓秀根据《小学》的教诲,再以孔夫子在《论语·学而》里面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纲领,编成了《弟子规》学习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门”是掌握《弟子规》,把这一门真正落实、真正做到了,那圣贤所有的教诲就都能有悟性、有悟处。那怎么深入?一定要解行相应。解是了解,了解之后要做,愈做就能够解得愈深。
解得愈深就做得愈彻底。假如只了解而不做,那就会增长傲慢,《弟子规》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是只有行而不解,不去了解圣贤教诲,只是依据自己的想法,就会“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所以一定要解跟行相应才能够深入,而且要长时地熏修。“长时”指的是时时刻刻不能中断,学习只要中断,效果就会差很多。所以古代的读书人觉得三日不读书,气质就退下去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2523644/bff19742167a5dd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