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晚清重臣,著名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湘军创立者和统率者,晚清散文“湘乡派”创始人。嘉庆十六年(1811年),曾国藩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今湖南省双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兄妹9人,其为长子。
他自幼勤奋好学,6岁时入塾读书;8岁时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道光十三年(1833年)考取秀才。道光十八年(1838年)会试中贡士,改名国藩;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朝考后授翰林院庶吉士。自此供职京师,结交穆彰阿、倭仁及唐鉴等人,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十年七迁,连跃十级。咸丰三年(1853年)丁忧在籍,奉诏督办团练,创建湘军。咸丰四年(1854年)率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咸丰十年(1860年)任两江总督、钦差大臣,负责镇压太平天国事务,并开创中国洋务运动的先河。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破天京(今南京),赏加太子太保衔,赐封一等毅勇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同治四年(1865年)任剿捻钦差大臣;翌年因无功而去职,回任两江总督。同治七年(1868年)调任直隶总督。同治九年(1870年)奉命前往天津处理“天津教案”,因屈从洋人而遭朝野舆论谴责,旋回任两江总督。同治十一年(1872年)在南京病逝,朝廷追赠太傅,谥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由于其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完成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伟大事业,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叱咤于清朝末年的风云人物,他打败太平天国,是清王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己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致的拥戴;他的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作为为官、治军、治家及为人处世等方面的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为官之道参深悟透,在官场风风雨雨几十年,始终屹立不倒;他治军有方,认为“用兵之道在人而不在器”,用封建伦理观念将军法、军规与家法、家规结合起来,使士兵或下级易于遵从官长的命令;他是结交、培养、推荐和使用人才的高手,他的幕府几乎聚集了全国的人才精华,最著名的有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彭玉麟、李善兰、华蘅芳、徐寿等;他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虽资质一般,但志向远大、意志超强、勤学好问,待上、待下、待同僚谦恕自抑、豁达大度,朋友极多;他自始至终坚持个人道德修养,克己复礼,更有传世家书成为家教样板,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他是中国传统持家教子的典范,其家族一百多年来没有纨绔子弟,代代有英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