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为之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本章开始,为《德经》。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最上等的德行是看不出有什么德行,自然而然,和光同尘。德行已融入生命,成为生活方式、本能。所以,上德是一种无为的境界。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有的人他的德行像是一种知识,不是德行。比如一个人对家庭外的人表现地彬彬有礼,和蔼可亲,但当面对家人时,便言行丑恶,狰狞无比。所以,对外人的则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知识,是伪装之像。
最好的行为看不出痕迹,看得出,就没有达到最高境界。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无为就像大自然,让我们受不到它的“为”,但他却一直在“为”。它从不到处宣扬它的为。
“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下德也是德,也是在努力地做事,只是在做事的同时,在乎自己做过的事而已。它有目的、企图。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仁”,慈悲心。上仁就是最好的慈悲心。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义”是义气。是人与人交往时的一种重要准则。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上礼”是最好的礼物,“攘臂”伸出胳膊推出去。送了最好的礼物却没有得到回应,就会舍弃这个朋友。
“故失道而后德”,如果得不了道,就追求德。
“失德而后仁”,如果不能用行为体现你的德行,就保持一颗仁心,对人宽厚一些,仁慈一些。
“失仁而后义”,如果做不到仁,就只能用义来规范和约束自己了。
“失义而后礼”,如果义气也没用,就只好提倡礼节了。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强调送礼,且礼尚往来时,就有了功利性的追求,内心的忠和信就会越来越薄弱,为人也会变薄情。忠信薄了,情义和德行就淡了,礼和利变得重了,社会就乱了。“礼”是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前识者”属于“道之华”,也就是一些表面的文章、表面功夫,各种算计、设计、谋划,都是属于表层的术,而不是质朴大道。策划也属前识,是一种知识性的术。老子认为它是愚蠢的开始,故“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所以大丈夫处事,为人要质朴,不张扬,低调。
“不居其薄”,“薄”,刻薄、计较、算计。“薄”的人承载不了太的东西。
“处其实,不居其华”,注重内证功德,内在修养,不注重技巧。
一直没有明白,雪师在讲《道德经》时,为什么讲道家,讲老子,也在讲佛家,儒家?读到这,雪师给出了答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其实是互通的,到了我们这个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可以体系化学习,不用专门划分儒释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