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的书到了,隔一段时间都会买上几本。有喜欢的,也有不喜欢的;有读的懂的,也有读不懂的。这都不重要,重要的养成读书的习惯。
喜欢与不喜欢,在于坚持。不喜欢的,坚持久了也就喜欢了;读不懂的,先放下。把读的懂的积累,读不懂的也就读的懂了。说明自我有了突破。
我拿起马哈拉吉的《我在》,有时候念头很有意思,为什么会先选择这本,我对“我在”产生了兴趣,他说:回头!回头!像狮子一样的回头,看清念头的来处!找出“我在”的源头,真正的你在那里。我陷入这句话的思考中。
恰好,朋友留言,“对体型自卑”。我说: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自卑感,但不要陷入自卑情结。有的为职业,有的为长相。对于人类发展来说,自卑是动力。阿德勒说:大部分人在追求认同而没有得到的时候,自卑感产生了。
那么回到体型上,为什么觉得不满意,是自己觉得,还是外在的评价让你觉得。在崇尚胖为美的时代,估计瘦的人会自卑。
先接纳自卑感受的存在,然后探索它的源头,就是说:“真正的你在那里”,“觉得”只是一种感受,感受来自记忆。当把记忆清理,你又会是谁,接纳自己的存在才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这个世界没有完美的事物,不完美才是常态,人生就是在完美和不完美之间选择平衡。
其实大部分人都有对自己不自信的地方,冯唐说:每次演讲都会紧张。樊登也说过类似的感受。他们在我们眼中已经是成功的人。区别在于,他们还会勇敢向前,而不是陷入紧张的感受之中。
回想写作开始之初,也是这样的感受,觉得写的不好。现在想想,这个“觉得”,只不过是外人让你觉得。现在也可以平静的接受,还是写的不好,偶尔能写的好点。但是已经没有了好与不好的区分。写下去就好。
通过不断的读书和写作认识自己,才会找到自己的源头,找到源头才会展现自己本来的样子,把外在的束缚去掉。我不卑微也不伟大,只是平静的接纳一切。
昨天,第一次在球场上,面对队友的埋怨时,内心没有了抗拒,没有了压抑;只是看着,听着。这一瞬间,我理解了他的苦。这样的状态,在生活里,夫妻关系,子女关系中都会存在。以前,我也是这个样子。
一直想控制,但是控制越久,反弹越厉害,就像弹簧。唯一的方式就是接纳,臣服。但要做到接纳,臣服,不在于思想。思想只是记忆的延续,不是当下的感受。只有从行为习惯改变,就会改变思想。
M.斯科特.帕克说:自律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现在懂了,当陷入负面情绪,自我否定之中,你要知道,那不是真实的你,真实的你在清理了记忆,教条,世俗的标准之后。
我在于不在,发生的都会发生;痛苦在于对发生产生的“觉得”;喜悦也是对于发生产生的“觉得”;找寻它们背后意义,也就找出“我在”的源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