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105867/b3e6aa4c8d0cb846.jpeg)
总体来说,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并没有被教导如何面对苦难,却被告知当下目标是要摆脱痛苦和折磨。如果你经历过这些事情,就说明你在某种程度上没能做到迎接苦难。
这是新旧剧本发生碰撞的一个方面。旧剧本强调做个刚强的人。即使你在绝要的深渊,也不要表现出来,要隐藏自己的情绪,但是你将情绪埋在心底,别人也爱莫能助。
相反,新剧本认为,保持自我,完全展示自我,让他人知道如何才能帮到你。这就是服务以及我们互相展示的方式。
做一个坦诚的人并不意味着完全不在意苦难,而是需要注意自己的感官和人性:完全、彻底、毫不掩饰地展示自己。
这包括对自己的不适的勇于表达(并时而在公共场合谈论这一点),从而运用这种感觉进一步成长。
做一个坦诚的人也就是向他人展示自己。当你能够帮助他人时,就能够把相互依存关系付诸行动。当你的意识“从我转变为我们”时,你就释放了你的个人能力和我们的集体潜力,并更容易对变化做出有意识的反应。
今天,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可以将这种流变超能力付诸实践。并且有无数的例子可供借鉴,但像悲伤这样典型的例子却很少。
从某种程度上说,新冠肺炎疫情让今天的每个人都失去了过去已知世界的一角。 不止如此,你所认为的关于未来的优势也发生了变化,在许多情况下甚至直接消失了。过往的一切已不复存在,未来如何无人知晓。
不论是个人还是集体,我们都会为已经失去和来来也许会消失的事物感到悲伤。虽然我们所失之物也许有所不同,比如有人是丢了工作或梦想、有人是失去所爱之人或常规安排、有的人则是缺乏常态感或期望一 一所有人都无一幸免。
这不仅仅是疫情、自然灾害、失业或失恋所造成的影响,更是失去了普遍性和以为永恒的现实,以及我们的应对方法。
比如,面对悲伤,我们是拥抱还是试图抑制;面对恐惧是被恐吓还是完全欢迎;面对痛苦,我们是试图逃避还是意识到唯一出路就是跨过去。
在我的父母去世之前,我从未参加过葬礼。在他们发生意外的那个年代,还没有脸书和智能手机,因此我从没想过公开表达我的悲伤,也没有线上平台能让我抒发伤痛。那时的我就认为,表达悲伤的方式并没有好坏之分。
关键在于像常人一样处事就好,学会经历恐惧、悲伤还有磨难。我毫无掩怖地将自己展观出来。直到今天,我仍然会对那地本无义务成意料之外展示自我的人感到敬畏。他们是真正坦诚的人,也正因如此,他们帮助我发现了自己身上的人性本质,而这就是“悲痛支持”真正的意义。
如今,在网上公开表达悲伤已是常事。对于许多人来说,网络平台是他们表达悲痛的一种重要工具(尽管我仍然很难想象自己“可能”公开表达对父母发生意外而感到的悲伤)。分享悲痛情绪可以让你觉得你不是一个孤单人, 你能得到他人的支持。但在数字世界,一个人期望在网上表达悲伤会面临被广而告之的风险,这反过来会让人出于内疚、担忧或麻木而掩埋悲伤的情感。要从任何可能出现的无情羞辱中找到真正的支持是很难做到的,在人深陷悲伤时尤为如此。
停下来想一想自己作为个人和领导者所表达悲伤的方式。你是否对深陷悲痛的人群给予支持持有疑虑?你的方式是更像“我很抱歉” “坚强点” ,还是和他们一起共情悲伤与磨难?你是否理解个体和集体的悲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