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坐》是《论语》中少有的首尾结构完整的文段。通过人物对话表现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今天再读,感慨良多。一个人的成熟与否和年龄无关。有五十多岁时依然冒冒失失的,比如孔子的大弟子子路;有十八岁就活成老油条的,比如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公西华。
一个五十多岁的大叔,没有活成老油条,也不油腻,而是依然像他十八岁的时候一样,慷慨激昂,意气风发,还跟人大谈理想。我不知道他什么时候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也不知道他拿什么方式来实现理想。一个人十八岁,却左右逢源,嘴上抹蜜,活成了人精,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如果他也能活过六十岁,那么他后来的几十年该活成多高级别的神仙?这一番较量下来,小鲜肉完胜。
子路被孔子“哂”,是有原因的,因为他的言行不完全符合孔子所崇尚的伦理秩序。君臣父子要有样,做什么得像什么,做大弟子得有大弟子的样,而不该是莽撞无形的。孔子对小鲜肉公西华的评价,则是嗔怪中包含着欣赏——“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可以说,公西华的人生,正是千百年来人们向往的人生。
几个年龄相差悬殊的弟子陪着老师畅谈人生理想,确是极好的事,可以想见其乐融融的场面,也足以彰明在孔子时代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如果只是看弟子们的言志和孔子的评志,借以研究孔子的思想,那也没啥不妥。我感到疑惑的是子路一把年纪,何时才能出师呢?
根据相关研究知道,此时孔子六十岁,子路五十一岁,公西华十八岁。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样一幅画面:一位白发苍苍的长者周围,坐一个同样头发花白的老头,两个三十来岁的资深老青年,再加一个十八岁的大娃娃。他们在高谈阔论,其中一个还在一旁演奏音乐。这沙龙,放在今天,也是无比的卡哇伊啊!
孔子何许人也?《史记》里借助郑人的话说他像“丧家之狗”,《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这不滑稽吗?一个丧家之犬,带着一帮徒子徒孙,组团乞怜,一路奔逃,这是在追寻理想吗?
今天的生活中有这样的场景吗?怕不是在拍戏吧?生活里没有远方,只有苟且!如果孔子的时代有远方,那只能算是后代子孙的一厢情愿!我相信这样的话:未曾清贫难做人,不经打击永天真。问题是孔子师徒有几个不清贫,有哪回游说不受打击?
我可能永远无法超越现实中的我,认可子路的一腔热血,只有用凡夫俗子的器量和眼光来看,从两千多年前,子路就活成了众人嘴里的笑话。但我又觉得生活里不能没有笑话,不然的话,我们岂不是活得太正经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