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你吃过“皛饭”吗?———《康震讲三苏》摘录

你吃过“皛饭”吗?———《康震讲三苏》摘录

作者: 盼望_c5ec | 来源:发表于2023-12-26 10:01 被阅读0次

        有一次,苏轼与好朋友刘贡父闲聊,说他当初与弟弟苏辙准备制科考试时,每天享用"三白"饭,觉得味道美极了,从此不再相信世间还有什么别的山珍海味。贡父好奇地问:"什么是三白饭?"苏轼回答说:"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白米饭,所谓三白也。"贡父听后哈哈大笑。不久后的一天,苏轼突然收到刘贡父送来的请柬,邀他同吃"皛( xiao 明亮洁白)饭"。苏轼这时候早就不记得"三白饭"的事了。到了刘贡父家一看,发现饭桌上只有一碟盐、一碟萝卜、一碗白米饭,这才恍然大悟,想起自己吹牛说"三白饭"的事。明知上当了,但苏轼不动声色,将这顿"皛饭"吃了个一干二净。临走之前,他对刘贡父说:"明天咱们再聚会,我会准备'毳( cui ,细毛发)饭'给你吃。"刘贡父担心苏轼是在戏弄自己,但为了弄清楚什么是"毳饭",依然如期前往。两个人在客厅里高谈阔论,不一会儿就过了吃饭的时间。刘贡父饥肠辘辘,要求吃"毳饭",苏轼回答说:"等一会儿就好。"就这样反复几次,苏轼始终不肯亮出"毳饭",最后刘贡父真是饥饿难耐,强烈要求开饭。于是苏轼将贡父引入餐厅,可是饭桌上空空如也,连"三白饭"也没有。苏轼摊开手,笑着对贡父说:"盐也毛(谐音有,音 mao ,意谓"没有"),萝卜也毛,饭也毛,不是毳饭是什么?"刘贡父一听,不禁大笑起来:早知道你要报一箭之仇,但万万没有想到"三毛饭"这一招!这时候,人们才送上早已准备好的美酒佳肴,两位好朋友痛痛快快地大吃了一顿(事载《曲洧旧闻》)。

        *可见,真正的美食家,不仅仅在五星级饭店,不仅仅在满汉全席上,更多的时候是在日常生活中,在每一天的日子里。吃山珍海味,是享受人生的名山大川、江河湖海;吃粗茶淡饭,是品味人生的田野山居、涓涓溪流,他们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大多数时间,你每天的美食就是你的每一顿饭。只要用心品尝,一顿饭再粗糙,也总有它美好的地方。只要有这样一颗平常心,只要有苏轼吃得大餐、嚼得菜根,能上能下的境界,只要有这样一种珍惜已有的口福,珍惜每一餐饭的心情,那么,每一餐饭都是美味,每一次品尝都是美食的享受。你每天也都是美食家了。

      * 这篇文章如同流水账一样,几乎没有谋篇布局,只是随笔而至,正是作者自然性情的真实写照。这是什么性情?这就是适意人生。如果说旷达还有些刻意,内心还有失落,那么适意人生已经接近生命的本真状态了。如果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体会到诗意与随意的心境,那么,就连一次偶尔的月下漫步都是妙不可言的。

        *元丰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记承天夜游》)

      元丰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夜晚,苏轼正打算脱衣睡觉,突见一缕月光照进室内,作者突然来了兴致,想想能与谁共享这美好时刻呢?立刻想到张怀民,张怀民住在承天寺,于是苏轼直奔承天寺。到了承天寺,果然张怀民也没有睡,或许也在想着与什么人分享这美好的月光呢,真是一拍即合。于是二人结伴在庭院漫步。庭院的月光好像平静的湖水,院中的竹柏在地上的影子恰如水草纵横,往来摇曳。此时此刻,哪儿没有月光?哪儿没有松柏?所缺少的只是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呐!换言之,缺少的只是像我们俩这样能够感受欣赏月光之美的人呐!苏轼这里所说的闲,当然不是指无事可做,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安闲状态。人只有安闲了,才能看到自己的本性,才能真正摆脱名利的诱惑,才能真正体会到身边那些细碎的美感。苏轼的安闲虽然是被迫的,不是其主动的选择,但他却并不以为意,反而要从这安闲中寻找到一份美的意趣,要享受这一份美好的安逸闲适,这正是苏轼的可爱之处。

        *有时候,一些细微的体验,都会引发苏轼丰富的联想。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月,苏轼前往沙湖置地,途中淋雨,便写下著名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不知道是否因为淋了这场雨,他感到胳膊疼痛,便去找当地名医庞安常医治。庞氏医术高明,尤其擅长针灸,且博古通今,醉心风雅。说来也怪,庞氏虽是郎中,但他自己的耳朵却不好,是个聋子,只能用笔墨与人沟通,往往"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苏轼和他开玩笑说:"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游沙湖》)

          苏轼与庞氏一见如故,庞安常挽留苏轼小住数日,为他治疗臂痛。一天,二人结伴前往清凉寺游玩,此处有个景点叫兰溪,据说是王羲之洗笔的地方。溪水不仅甘甜清洌,而且有个奇怪的特点,就是由东向西流淌。古人说:"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在人们的印象中,水从来都是东流的,哪有西流的?兰溪的一反常态,刺激了苏轼的创作激情,他写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白居易有诗曰:"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日酉时没。"比喻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苏轼反用其意,说水可以向西流,人也可以返老还童,不要担心青春易逝。生活中的一点细微发现,就会引发他丰富的联想,丰富的常识、知识都扑面而来,形诸笔下,便成诗文。

                诗三分,诵诗七分

          苏轼喜欢奖掖后进,门下求教者甚多,"苏门六君子"当然是人中翘楚,是屈指可数的俊杰;但大多数人并没有这么优秀,苏轼对待他们的态度又如何呢?有位年轻诗人叫郭祥正,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他面见苏轼,给苏轼朗诵了几首自己的作品,然后问: "我这诗写得怎么样啊,您给打几分?"苏轼立刻说:"十分。"郭祥正当然很激动,但是还是有点儿不踏实,就追问了一句:"为什么能得十分啊?"苏轼这才回答:"朗诵可以得七分,诗可以得三分,加起来就是十分。"看来小郭的朗诵已经合格,但是写诗还需要再下功夫。

        还有位叫王祈的诗人向苏轼请教说:"我写了两句咏竹的诗'叶垂千口剑,竿耸万条枪。'不错吧?"苏轼很无奈地说"好是确实很好,只是您这竹子长得奇怪,十棵竹竿才长一片叶子。""叶垂千口剑",是一千片竹叶;"竿耸万条枪",就是一万棵竹子,算下来可不就是十棵竹子顶着一片叶子么。咏物诗固然要遗貌取神,凸显神韵,但这个神总不能完全脱离生活实际吧!否则就会既无神,又滑稽。王祈的咏竹诗就只顾着神韵了,完全忘记了竹子的真实状态,苏轼自然觉得可笑。

                本官今天不杀羊

    苏轼的书法成就很高,很受时人的追捧。有一位官员叫做姚麟,很喜欢收藏苏轼的字画,但苦于没有门路,于是找到苏轼的朋友韩宗儒,与他达成一个交易。只要韩宗儒能够搞到苏轼的字,无论尺幅多大,便可得到数十斤羊肉。这笔买卖挺划算,韩宗儒不亏本,所以他很上心。具体怎么办呢?总不能三天两头向苏轼索要吧?那也太被动了。韩宗儒很聪明,他三天两头地给苏轼写信。反正只要给他写信,苏轼就总会回信,只要苏轼的回信一到,韩宗儒的羊肉也就到手了!后来此事不知怎么让黄庭坚知道了,他跟苏轼开玩笑说:"以前王羲之写字可以换来一群白鹅,现在老韩用你的字去换羊肉,你的书信也可以称之为换羊书了!"苏轼听后哈哈一笑,也没有当一回事儿。过了几天,正赶上宋哲宗的寿辰,苏轼忙着起草各种文告,没顾上再给韩宗儒回信,那边姚麟催得紧,韩宗儒这边又收不到回信,实在着急,只好派了一名仆役去苏轼府上催回信。苏轼刚在信纸上写了几句话,忽然记起黄庭坚的话来,不由心中暗笑。他放下毛笔,对等在一旁的韩家仆人说:"告诉你家老爷,本官今天不杀羊!"【宋赵德麟《侯鲭录》

        *有一次,苏轼与朋友谈论究竟什么才是美食的最高境界。他写了一篇短文,详细描述一顿高级美食的深刻内涵。苏轼说:第一道菜应是烂蒸同州羊羔肉,将杏仁茶与香菜灌入羊羔腹中蒸煮而成,既有羊羔肉的鲜美,又有香菜的清香,还有杏仁茶的香甜,营养加美味;第二道菜,蒸幼鹅,肥而不腻;第三道菜,石斑鱼。石斑鱼营养丰富,低脂肪、高蛋白,肉质细嫩洁白,类似鸡肉,素有"海鸡肉"之称。这三道菜,有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吃饱之后,品茶,用庐山玉帘泉瀑布的泉水煮茶,什么茶?煮福建曾坑最极品的斗品茶。然后解开衣服,露出他那不合时宜的肚皮,仰天而卧,听人高声朗诵前、后《赤壁赋》,真是人生最大的快乐!极品的肉食,极品的泉水,极品的香茗,还有极品的人与极品的文学,这还不够浪漫吗?简直就是天下最实惠也最浪漫的美食了!

        在黄州,苏轼便专门写了一篇《节饮食说》贴在墙壁上,作为养生补气的座右铭。全文如下:

        东坡居士自今日以往,早晚饮食,不过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馔,则三之,可损不可增。有召我者,预以此告之。主人不从而过是,乃止。一日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

        *苏轼的终极回答,再次表明了他的人生观念:世间万事,理应顺其自然。文章之道贵在"随物赋形",贵在"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西方极乐世界,存在于每时每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吃过“皛饭”吗?———《康震讲三苏》摘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grlndtx.html